导读将来的事,谁知道呢?答 文/姜宇辉学会思考,才能真正学会成长。没错。但这句话我并不想说给大学本科班上的小朋友们听,而是要说给我刚上一年级的女儿,以及那些她这个年龄的...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司空聊球德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将来的事,谁知道呢?

将来的事,谁知道呢?

文/姜宇辉

学会思考,才能真正学会成长。没错。但这句话我并不想说给大学本科班上的小朋友们听,而是要说给我刚上一年级的女儿,以及那些她这个年龄的小小朋友们。

跟一年级的小学生谈思考人生,即便说不上是残酷,也着实有几分荒诞了。一帮子还整天看着《海底小纵队》、翻着《米小圈》的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们,真的会思考、能思考吗?或者再从根本上追问一句,对于他们/她们,思考真的有用、有意义吗?确实,这个问题是我想在这里跟大家聊一聊的。作为一个哲学老师,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即便对于心智已经相当成熟的年轻人来说,思考往往都是一件奢侈品而非必需品。那么,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思考真的能带来怎样的益处吗?大家都明白,拔苗助长并不可取。在一个看似并不适合进行思考的年纪硬要让孩子“成熟”起来,这充其量只能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乃至心理焦虑吧。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会带着规训的口吻说,快快成熟起来吧,别总像个小孩子。可是现在,我倒更想跟自己的孩子说,好好享受童年的快乐吧,毕竟,成熟总意味着纯真的一去不返。

不过,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思考”意味着什么。思考(Thinking)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大多数人会觉得思考很难,也很难得。这一方面是因为思考好像是人的比较高级的心灵活动,要动用到相当抽象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推理,因而势必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可能大家都会认同一点,就是在日常生活里面,真正需要你开动大脑进行“思考”的机会和场合并不多见。即便有,那也是很重要的时机,很关键的环节。这至少说明一件事情,“思考”和“思维”(Intelligence)是两回事。“思维”的能力大家都有。排个序,分个组,做个选择,甄别下真伪,这些都是思维活动的体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可以搞得很复杂,但往往就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思考可就不一样了。它涉及到的是对“整体”的把握,它追问的往往是“根本”的问题,它运用的始终是那些极为抽象的“大字眼”。这样说起来,思考就并不仅仅是动动脑筋那么简单日常的事情了,它几乎变成了人生里面最为重要而关键的一种活动。没有思考,你对人生就不可能有全面透彻的理解,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解,你的人生就是晦暗不明的,甚至是混沌不堪的。思考给你一个明确的方向,给你一个值得追寻的意义。一句话,思考,就是让你活得清楚明白。

就此而言,思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是贯穿整个生命历程最应该、最值得被培养和发展的一种能力。读书无用,这句话很多时候是正确的。因为盲目的读书,不仅会占去你短暂人生的很多宝贵时间,而且无序地在心灵里面塞进各种信息和知识,往往会造成迷茫乃至错乱。那么比照起来,思考就不仅是有用没用的事情了,而简直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做就不行的事情。无论是读书也好,工作也好,或者就是浪着也好,在这里面都应该孕育出适合你自己的思考方式。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又怎能不从娃娃抓起呢?

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那接下来就要进一步说清楚两个问题:思考什么,怎样思考。

首先,思考什么。刚刚区分了思考和思维,那么也就是说,思考是朝向那些最大的整体、最普遍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说到底无非只有两个:“世界是什么?”“我是谁?”换句话说,思考的终极对象,一个是外部的最大时空范围,就是世界;另一个就是内部的最深的本原,那就是自我。真正的思考,就是从世界返归自我,进而明白自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和意义。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先是沉浸在“世界”之中。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了解这个世界的各种信息,处理各种事情,跟各种人打交道。所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会说,人一开始的自然状态就是“在世”(Being-in-the-world)。他还用了一个在中文里面挺贬义的词来形容这个状态,叫“沉沦”。这有点过了,其实说“沉浸”就好。沉浸,并不是不思考,而是说在这个初始的阶段,我们思考的终极对象是世界,而尚未或无暇转而思索自身。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还是觉得思考有一个自然而然的顺序,这个是不能硬来的。所以不要一上来就整天思考自己,追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的生命有何意义?”,这只会造成困惑、障碍乃至创伤。所以对于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来说也肯定是这样,要让他们/她们先沉浸在世界里面,汲取知识,获取信息,探寻未知。先要激发出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这才是思考的真正起点。不过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现有的学校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当然,所有这些书籍里面都在向孩子们传输各种各样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但我们说过,思考并非仅仅是获取局部的知识和单纯的方法,而是要获得整体、根本性的洞见。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自觉咱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实在是做得不够,至少大家都没有积极主动地往这个方向上去引导。家长们会带着孩子去参加乱七八糟的补习,培养有用没用的能力,但似乎就是忘了,所有这些最终都是要汇聚到思考能力的培养。你可能会质疑,那么小的孩子,怎么教他/她那些深奥的大道理?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方面,这些所谓的“大道理”不一定是硬教或机械灌输的,而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潜移默化地进行。因为它并不是一套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一个不断引导孩子向着更宏大的世界和更开放的思索运动的过程。在所有的学习和培养的过程里面,都应该把学会思索世界作为一个关键的引线。另一方面,也有家长会抱怨,“连我自己都从来没思考过这个世界,又怎样引导孩子?”这也不算是很大的障碍,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你不是很好的厨师,但也可以品鉴米其林三星的精湛手艺。同样,即便你从未思考过那些大问题,也仍然可以向孩子推荐相关的书籍。一起阅读,跟孩子一起学会思考,也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思考世界仍然不是终极的目的,甚至只能说是思考的起点和入门。真正的思考,就是要开始学会思考自身。所以你会明白,为何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命题并非是“世界的本原是水”(泰勒斯),而恰恰是“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苏格拉底)。但“认识你自己”这件事情也没有那么玄乎。这无非就是说,要开始把你自己从沉浸在世界中的原始状态里面抽离出来,认识到你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个体,如果把整个的外部世界描绘成一个四维的时空坐标系的话,那么你就是这个坐标系的中心。这当然不是自我膨胀乃至妄自尊大,而是首先让你明白,你的所有的行动和选择,其实最终都是从“自我”这个中心发出的,你有一些根本性的心灵的能力(意志、思索、欲望、 情感 等等)来发动、实现这个运动。进而,正是从这个原点出发,你开始重新认识、反思、建构“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之前你所有那些关于世界的思考,如今要开始慢慢跟内在的自我这一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无疑是思考的深化,持续的推进。

而如果说,能引导孩子思考世界的书籍和资料已经是少之又少,那么,能进一步让他们/她们开始学习思考自我的书籍那简直就是难觅踪迹了。但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考虑到孩子们的思考特征,其实也不必把眼光完全局限在文字密集的书籍形态之上。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多媒体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媒介。这倒不是低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不是说他们/她们还不大识字,读不了大段的文字,所以就只能配上插图啥的增进理解,这样理解反倒是低估了图像和声音的那种促进思考的巨大潜能。一句话,图像/声音并非是对文字的“补充”性说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思索活动。很多心理学家和媒介学家都强调过,图像思维相比文字思维最为突出的长处就在于,后者往往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前者,总是体现出一种直觉的、整体性的面貌。简单说,文字需要你一行行读,一步步想,而图像和声音则确实可以实现瞬间的跳跃和洞见。威廉·布莱克的那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即永恒。”短短四句文字,但呈现出的却是一幅极为鲜活生动的对于世界整体的洞见。所以,对于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图像和声音会是更为有效而积极的渠道。在这个方面,似乎日本动漫要体现出更胜一筹的魅力。国产动漫大多是 搞笑 和灌输,而且 搞笑 也往往无底线,灌输也往往很机械,所以鲜能真正激活孩子的思考世界和自我的能力和欲望。但在日本动漫里面,这样的主题就相当多了。责任、自由、选择,这些看似极为深刻的命题,却每每能跃然呈现于图像和故事之中,不禁令人感叹。别说孩子了,就说我自己的学生,很多也都是从日系动漫里面获取哲学思考的灵感。

不过最近收到师友相赠的一套童书,倒觉得有点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思考的魅力”系列。图文并茂之外,对哲学道理的讲述也是很贴近孩子。就像我这样教了无数遍哲学史的人读起来,也会觉得饶有趣味,这些自不待提。之所以想重点推荐一下这套书,主要还是因为它很呼应我上面所谈的从世界到自我的思考历程。书末的那句推荐语我一下子就非常认同,确实,“思想高度决定人生高度”。人生或许不是一个从低到高的爬坡运动,而更接近起起落落的海浪运动,但无论怎样,思考都绝对是人生的极致强度的高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努力去探寻去追求的,也理应是我们尽早开始培养和践行的。这一点,确实没有哪个民族比法兰西更为积极主动。从中学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哲学教育,也确实堪称壮举。但也不必把这件事情一味地神化,只要我们由此充分认识到让孩子尽早开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可以了。那我们就和孩子一起来翻阅展玩这一本本有趣的色彩缤纷的小书。按主题来看,确实涵盖了对世界的思考和对自我的思索这两个基本方面:前者囊括了各种自小至大的主题,从足球、舞蹈、怪兽,一直到友谊、权力、时间、美等等根本性的大问题;而后者则更引人注目,甚至直接触及了衰老、死亡、自由等等对于成人来说也是极为困惑的深刻焦虑。

不妨结合其中的两本谈谈我自己的想法。就从《足球教会了我们什么》开始。选择这个主题,就是因为它看似是一个很日常很具体的题目,但作者确实就是从这样一个微观的生活细节慢慢地引导孩子去一步步思索世界和生命的大问题。功力和启示完全就体现在这里。试想如果我带孩子一起去看球,会跟她说什么呢?无非是规则、球队、球星、八卦等等,至多再跟她聊聊足球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所谓 体育 精神吧,以此来激励她不断有勇气去克服生活上的种种逆境。但翻开这本小书,里面讲述的东西真的令我自己也大开眼界。因为作者不啻将足球真正作为“一沙”与“一花”,从中透射出了人生的百态, 社会 的万象,乃至 历史 的兴衰变革。书里面谈到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谈到了 游戏 精神的本质,谈到了人际关系的 社会 学模型,甚至还涉及到了很多基本但却绝不肤浅的经济学和政治学问题。掩卷沉思,我觉得真正的思考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吧,就是能从最具体的现象出发去理解整个世界的深刻哲理。这就是一种精神的提升,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成长。就是让孩子明白,成长并非意味着变得老成世故,或者变得人云亦云、失去个性。同样,成长也并非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方面的数字累加。真正的成长,就是变得透彻,变得睿智,变得能够以更为开放和开阔的思想去面对这个世界,这场人生。足球如此,生命里那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看一场足球,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宝贵体验。

除了这个见微知著的方面,整套书也大量涉及到了更为根本的难题。我们就直面“死亡”这个终极问题吧。确实,孩子经常会关心死亡的问题,而且绝非仅仅是觉得好玩,更是觉得困惑。我的孩子就很认真地问过我:“人死了以后去了哪里?”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读过、写过很多关于死亡的哲学著作,但我当时真的就是无法找到向一个孩子进行恰当解释的方式。《为什么会有死亡》这一本的处理方式,我就觉得很值得赞赏。它同样是从一个极为日常的现象开始,将死亡和旅行、离开进行比较。而这就恰恰抓住了要点,因为孩子们对于死亡的困惑往往就是:经常在身边的人,怎么后来就再也不出现了呢?他们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了吗?那个地方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吗?书里面随后就谈到了葬礼,因为这是我们面对死者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场合。然后作者又告诉孩子,重生、来世都是虚幻的安慰,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因为在人生里面,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失去和离别,但这并不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相反,只有从这些看似可怕的事情里面去学习,去领悟,才会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可贵,自由的意义。“有了精彩的人生,就坦然接受生命的谢幕吧。”你可能会质疑跟一个孩子谈论这些是否过于残酷,但跟着孩子一起读完全书,你反而会觉得,同他/她一起去面对死亡,不仅让自己更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哲理,而且更拉近了两颗心灵之间的距离。终日的陪伴,物质上的扶助,知识的灌输,这些可能都并非是教育的真谛。唯有在阅读、在思考中跟他/她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将来的事”来自那部口碑颇高的法国文艺电影,里面讲的正是一个中学哲学教师的困惑与反省。我用这个主题,其实只想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当孩子开始思索世界和自我,这并不是一件幼稚可笑的事情,相反,这恰恰标志着他/她的生命的真正起点。未来属于孩子们,那就让未来照顾好它自己吧。毕竟,将来的事,谁又知道呢?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普鲁斯特与符号》)

申花邱盛炯老婆

2009年8月28日,上海申花队乘坐东航班机飞往深圳,备战两天之后的中超联赛。由于那班飞机乘客并不多,邱盛炯和他的队友们习惯性地坐到了后面,准备在飞机起飞之后,躺在三个一排的座位上,好好地睡上一觉。

郭佳妮是那班飞机的乘务员,她那天的服务区域是后机舱,与她一起在后机舱工作的还有一个男乘。由于飞机延误,一直停在停机坪上没有起飞,机舱内比较闷热,不少乘客都在抱怨,邱盛炯就是其中一个。“我记得像郜林、吉祥兄弟坐在那边都没什么情绪,只有邱盛炯在那边吵着跟我说热。”郭佳妮回忆道。

那个时候,只是把邱盛炯当作一名普通乘客的郭佳妮,很快给他倒了一杯冰水:“您喝点冰水,就没那么热了。”安抚乘客的情绪,对这名东航的乘务员来讲,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她甚至都没怎么留意邱盛炯的长相。不过,因为那天与她一起当班的男乘是一个申花队球迷,等待飞机起飞的过程当中,他与申花队球员聊了起来,郭佳妮也才第一次知道,这个身材相当魁梧的人,正是申花队的守门员。

虽然事后在被问起来的时候,大牛矢口否认当时是在有意“刁难”那个漂亮的乘务员,但是他当时的举动,还是暴露出了“别有用心”——飞机进入平飞状态后,邱盛炯按了一下头上的服务铃,把郭佳妮叫到身边:“能给我你的一个联系方式吗?”面对这个让自己心动的女孩,原本不善言辞的大牛,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不出意外,大牛被郭佳妮拒绝了。

周围队友善意的哄笑声,并没有让大牛气馁,他开始动起了脑筋。在得知后舱的男乘想要申花队的签名之后,邱盛炯以两份全队签名为条件,交换到了郭佳妮的联系方式,并且通过乘务员胸口的铭牌,记住了这个名字:郭佳妮。

“虽然有了我的电话,但是他也挺聪明的,没有直接打给我。2009年的时候,开心网很火,我们都是实名注册的,他当时在开心网找到了我,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跟我认识了。”郭佳妮说。而与深圳队的那场比赛,原本不在首发名单中的邱盛炯,被主教练贾秀全临时通知上场,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感觉一切都挺有缘分的。”

“车夫”大牛,赢得女友认可

如同在比赛场上门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皮球的走势进行判断并且做出决定一样,在认定了郭佳妮就是自己的那个“她”之后,大牛马上采取了行动。

从深圳回来的第二天,正好是邱盛炯的生日,他决定以生日为由,约郭佳妮出来吃饭。不过,这一次,郭佳妮还是跟他说了NO:“我当时没答应他去吃饭,还特意为这事问了我爸爸。”

再次被拒绝,大牛依然没有气馁,他使出了“死缠烂打”的招数,吃饭不行,一起去喝点饮料,总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或许正是因为大牛的坚持,这个男人,让郭佳妮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我们第一次出去,是在滨江大道的哈根达斯,现在我们还是会经常去那家店。”那次见面,大牛给郭佳妮带了一份礼物,那就是申花队的签名球:“大牛的心确实挺细的,因为之前我们在开心网上交流时,我跟他说,我最好的初中同学也是申花队球迷,然后他就把这些记在心里了,当时确实挺让我感动的。”

虽然那一次的见面,并没有让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但是从那之后,大牛开始出任郭佳妮的“车夫”,而且一做就做到现在。只要没有跟随球队到外地打比赛,每天早上,大牛都会出现在郭佳妮家的门口,到了晚上,再把她从机场接到家里,然后大牛自己再回去休息。“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吧,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挺有毅力,真的是个很不错的人。”

郭佳妮的家在闸北,工作却在浦东机场,虽然这样的一段距离,让原本喜欢睡懒觉的邱盛炯放弃了这个“爱好”,但正是这两个多月时间的接触,增加了两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两颗心也越走越近。“后来慢慢地就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有他的生活,然后就很自然地走到一起了。”郭佳妮说。

不经意间的感动,总是会让人格外印象深刻,大牛的坚持,让郭佳妮每每体会到这种感动带来的幸福。2010年,郭佳妮学车,邱盛炯责无旁贷地当起了“车夫兼教练兼陪练”。“我大路考的那天,他开车跟在我车后面陪我考试,那天下着暴雨,他陪了我7个多小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郭佳妮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别看大牛样子憨厚,但是对于如何哄女友开心,他却相当有一套。因为两人是在8月28日认识的,至今每个月的28日,邱盛炯都会给女友送一束花。而且因为女友的幸运数字是2,这束花一直都是22朵。“不管我在不在上海,花都会送到我家里,我不在的话,就由我妈妈签收,她一样也会开心得不得了。”

女“高”男“低”,只为寻找一颗真心

与至今仍然无法确保在申花队打上主力的大牛相比,郭佳妮绝对算得上是前途似锦的“高光人物”了。

很多没有见过郭佳妮的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看着眼熟”。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很有可能,你在搭乘东方航空公司的航班时,通过飞机上的电子屏幕,已经跟她见过“面”了。

从小就学习过民族和芭蕾等各种舞蹈的郭佳妮,在初中毕业时,曾经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并且参加了面试。最终,因为觉得自己不具备别人那样的表演能力,郭佳妮选择进入了民航中专。而在进入学校的第二年,郭佳妮便以出色的业务能力打动了东航,随即进入东航培训,成为公司大力培养的优秀乘务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东航世博会志愿者形象大使,东航飞机上播放的两段世博会视频,都是郭佳妮拍摄的,这也是为什么她总是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的原因。如今,在东航工作已经4年的郭佳妮,早已经成为东航的品牌乘务员之一,在东航的杂志和宣传册上,经常能够见到她的身影。

相比之下,身为申花二号门将的邱盛炯,显然就不那么“风光”了。

虽然早在2005年时,邱盛炯便作为上海代表队的主力门将,参加了全运会的足球比赛,并且凭借着稳定的发挥,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但是随着申花与联城在2007年初合并,当时的申花队中,既有张晨和董雷这样早已在中超打出名堂来的老将,也有比邱盛炯更年轻的王大雷这样的希望之星。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不管大牛如何努力,却始终无法改变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在替补席上等待机会的命运,更不要说进入国字号球队了。

对于这种身份上的“差距”,郭佳妮却看得很淡,她更看重的,是大牛带给她的那种踏实的、过日子的感觉。从两人确立关系之后,郭佳妮便以“牛嫂”的身份,站到了大牛的身边。甚至在觉得大牛受了委屈却不愿意说出来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方式为他“打抱不平”,为此,“牛嫂”也认识了不少连大牛自己都不认识的媒体圈人,跟他们成了不打不相识的朋友。

今年2月22日,邱盛炯和郭佳妮正式订婚,并且在8月16日这天,前往徐汇区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书,完成了两人生命当中的一件大事。“结婚不需要钻戒,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很虚,我不需要房子车子一步到位,我最看重的是这个人。”郭佳妮说。

“牛嫂家规”第一条:不准泡吧

对很多球员来讲,训练比赛之余,到酒吧去跟朋友坐一坐,喝喝酒、聊聊天,本身也是放松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跟邱盛炯提出一起去泡吧的要求,得到的回答肯定只有一个字:NO。

“从一开始我就告诉他,如果你要去泡吧,就别跟我谈恋爱。”两人交往之初,郭佳妮便将自己的这个想法,明明白白地告诉了邱盛炯,而后者也向他保证,从今以后,绝不会再涉足酒吧这样的场所。

虽然是地地道道的90后,但是跟那些很“潮”的同龄人不同,对于酒吧和夜店郭佳妮异常反感。“我周围的朋友没人去泡吧,也没人抽烟,我不希望邱盛炯去那些场所,我以身作则,所以希望他也能做到。也许我的这个要求,有点不讲道理,男人总是要有应酬的,但我就是这样,想到什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社会,遭遇“劈腿”的概率太大,不管是郭佳妮自己身边的朋友,还是大牛所在的申花队,总是会传出这样的事情来,“牛嫂”的心里,也会有一些担心。“有一次,我很正经地问他,你会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就笑嘻嘻地跟我说,坚决不会。”

这样的回答,虽然听上去更像是一种安慰,但“牛嫂”也知道,除了要让爱情时常“保鲜”之外,必须还要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其实,你不能保证一个男人永远只爱你一个人,最后只要他能回家就可以了。”说这话时,郭佳妮的笑容当中,却多少有些无奈。

“未来会怎样,现在谁也不知道,我们能做的,就是认认真真过好属于我们的每一天。”在民政局读完结婚誓词后,大牛跟“牛嫂”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许后悔哦”,这也让她感受到了自己在大牛心中的份量。虽然刚刚二十出头,但是郭佳妮却已经做好了当妈妈的准备,要为心爱的大牛生下一头“小小牛”来:“一方面,我们都挺喜欢孩子的;另一方面,趁着年轻的时候早点生孩子,后面恢复起来也快一点,家里人都挺支持我们这个想法的。”

将来的事,谁知道呢?

文/姜宇辉

学会思考,才能真正学会成长。没错。但这句话我并不想说给大学本科班上的小朋友们听,而是要说给我刚上一年级的女儿,以及那些她这个年龄的小小朋友们。

跟一年级的小学生谈思考人生,即便说不上是残酷,也着实有几分荒诞了。一帮子还整天看着《海底小纵队》、翻着《米小圈》的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们,真的会思考、能思考吗?或者再从根本上追问一句,对于他们/她们,思考真的有用、有意义吗?确实,这个问题是我想在这里跟大家聊一聊的。作为一个哲学老师,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即便对于心智已经相当成熟的年轻人来说,思考往往都是一件奢侈品而非必需品。那么,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思考真的能带来怎样的益处吗?大家都明白,拔苗助长并不可取。在一个看似并不适合进行思考的年纪硬要让孩子“成熟”起来,这充其量只能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乃至心理焦虑吧。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会带着规训的口吻说,快快成熟起来吧,别总像个小孩子。可是现在,我倒更想跟自己的孩子说,好好享受童年的快乐吧,毕竟,成熟总意味着纯真的一去不返。

不过,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思考”意味着什么。思考(Thinking)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大多数人会觉得思考很难,也很难得。这一方面是因为思考好像是人的比较高级的心灵活动,要动用到相当抽象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推理,因而势必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可能大家都会认同一点,就是在日常生活里面,真正需要你开动大脑进行“思考”的机会和场合并不多见。即便有,那也是很重要的时机,很关键的环节。这至少说明一件事情,“思考”和“思维”(Intelligence)是两回事。“思维”的能力大家都有。排个序,分个组,做个选择,甄别下真伪,这些都是思维活动的体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可以搞得很复杂,但往往就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思考可就不一样了。它涉及到的是对“整体”的把握,它追问的往往是“根本”的问题,它运用的始终是那些极为抽象的“大字眼”。这样说起来,思考就并不仅仅是动动脑筋那么简单日常的事情了,它几乎变成了人生里面最为重要而关键的一种活动。没有思考,你对人生就不可能有全面透彻的理解,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解,你的人生就是晦暗不明的,甚至是混沌不堪的。思考给你一个明确的方向,给你一个值得追寻的意义。一句话,思考,就是让你活得清楚明白。

就此而言,思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是贯穿整个生命历程最应该、最值得被培养和发展的一种能力。读书无用,这句话很多时候是正确的。因为盲目的读书,不仅会占去你短暂人生的很多宝贵时间,而且无序地在心灵里面塞进各种信息和知识,往往会造成迷茫乃至错乱。那么比照起来,思考就不仅是有用没用的事情了,而简直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做就不行的事情。无论是读书也好,工作也好,或者就是浪着也好,在这里面都应该孕育出适合你自己的思考方式。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又怎能不从娃娃抓起呢?

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那接下来就要进一步说清楚两个问题:思考什么,怎样思考。

首先,思考什么。刚刚区分了思考和思维,那么也就是说,思考是朝向那些最大的整体、最普遍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说到底无非只有两个:“世界是什么?”“我是谁?”换句话说,思考的终极对象,一个是外部的最大时空范围,就是世界;另一个就是内部的最深的本原,那就是自我。真正的思考,就是从世界返归自我,进而明白自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和意义。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先是沉浸在“世界”之中。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了解这个世界的各种信息,处理各种事情,跟各种人打交道。所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会说,人一开始的自然状态就是“在世”(Being-in-the-world)。他还用了一个在中文里面挺贬义的词来形容这个状态,叫“沉沦”。这有点过了,其实说“沉浸”就好。沉浸,并不是不思考,而是说在这个初始的阶段,我们思考的终极对象是世界,而尚未或无暇转而思索自身。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还是觉得思考有一个自然而然的顺序,这个是不能硬来的。所以不要一上来就整天思考自己,追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的生命有何意义?”,这只会造成困惑、障碍乃至创伤。所以对于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来说也肯定是这样,要让他们/她们先沉浸在世界里面,汲取知识,获取信息,探寻未知。先要激发出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这才是思考的真正起点。不过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现有的学校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当然,所有这些书籍里面都在向孩子们传输各种各样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但我们说过,思考并非仅仅是获取局部的知识和单纯的方法,而是要获得整体、根本性的洞见。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自觉咱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实在是做得不够,至少大家都没有积极主动地往这个方向上去引导。家长们会带着孩子去参加乱七八糟的补习,培养有用没用的能力,但似乎就是忘了,所有这些最终都是要汇聚到思考能力的培养。你可能会质疑,那么小的孩子,怎么教他/她那些深奥的大道理?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方面,这些所谓的“大道理”不一定是硬教或机械灌输的,而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潜移默化地进行。因为它并不是一套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一个不断引导孩子向着更宏大的世界和更开放的思索运动的过程。在所有的学习和培养的过程里面,都应该把学会思索世界作为一个关键的引线。另一方面,也有家长会抱怨,“连我自己都从来没思考过这个世界,又怎样引导孩子?”这也不算是很大的障碍,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你不是很好的厨师,但也可以品鉴米其林三星的精湛手艺。同样,即便你从未思考过那些大问题,也仍然可以向孩子推荐相关的书籍。一起阅读,跟孩子一起学会思考,也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思考世界仍然不是终极的目的,甚至只能说是思考的起点和入门。真正的思考,就是要开始学会思考自身。所以你会明白,为何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命题并非是“世界的本原是水”(泰勒斯),而恰恰是“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苏格拉底)。但“认识你自己”这件事情也没有那么玄乎。这无非就是说,要开始把你自己从沉浸在世界中的原始状态里面抽离出来,认识到你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个体,如果把整个的外部世界描绘成一个四维的时空坐标系的话,那么你就是这个坐标系的中心。这当然不是自我膨胀乃至妄自尊大,而是首先让你明白,你的所有的行动和选择,其实最终都是从“自我”这个中心发出的,你有一些根本性的心灵的能力(意志、思索、欲望、 情感 等等)来发动、实现这个运动。进而,正是从这个原点出发,你开始重新认识、反思、建构“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之前你所有那些关于世界的思考,如今要开始慢慢跟内在的自我这一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无疑是思考的深化,持续的推进。

而如果说,能引导孩子思考世界的书籍和资料已经是少之又少,那么,能进一步让他们/她们开始学习思考自我的书籍那简直就是难觅踪迹了。但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考虑到孩子们的思考特征,其实也不必把眼光完全局限在文字密集的书籍形态之上。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多媒体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媒介。这倒不是低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不是说他们/她们还不大识字,读不了大段的文字,所以就只能配上插图啥的增进理解,这样理解反倒是低估了图像和声音的那种促进思考的巨大潜能。一句话,图像/声音并非是对文字的“补充”性说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思索活动。很多心理学家和媒介学家都强调过,图像思维相比文字思维最为突出的长处就在于,后者往往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前者,总是体现出一种直觉的、整体性的面貌。简单说,文字需要你一行行读,一步步想,而图像和声音则确实可以实现瞬间的跳跃和洞见。威廉·布莱克的那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即永恒。”短短四句文字,但呈现出的却是一幅极为鲜活生动的对于世界整体的洞见。所以,对于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图像和声音会是更为有效而积极的渠道。在这个方面,似乎日本动漫要体现出更胜一筹的魅力。国产动漫大多是 搞笑 和灌输,而且 搞笑 也往往无底线,灌输也往往很机械,所以鲜能真正激活孩子的思考世界和自我的能力和欲望。但在日本动漫里面,这样的主题就相当多了。责任、自由、选择,这些看似极为深刻的命题,却每每能跃然呈现于图像和故事之中,不禁令人感叹。别说孩子了,就说我自己的学生,很多也都是从日系动漫里面获取哲学思考的灵感。

不过最近收到师友相赠的一套童书,倒觉得有点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思考的魅力”系列。图文并茂之外,对哲学道理的讲述也是很贴近孩子。就像我这样教了无数遍哲学史的人读起来,也会觉得饶有趣味,这些自不待提。之所以想重点推荐一下这套书,主要还是因为它很呼应我上面所谈的从世界到自我的思考历程。书末的那句推荐语我一下子就非常认同,确实,“思想高度决定人生高度”。人生或许不是一个从低到高的爬坡运动,而更接近起起落落的海浪运动,但无论怎样,思考都绝对是人生的极致强度的高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努力去探寻去追求的,也理应是我们尽早开始培养和践行的。这一点,确实没有哪个民族比法兰西更为积极主动。从中学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哲学教育,也确实堪称壮举。但也不必把这件事情一味地神化,只要我们由此充分认识到让孩子尽早开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可以了。那我们就和孩子一起来翻阅展玩这一本本有趣的色彩缤纷的小书。按主题来看,确实涵盖了对世界的思考和对自我的思索这两个基本方面:前者囊括了各种自小至大的主题,从足球、舞蹈、怪兽,一直到友谊、权力、时间、美等等根本性的大问题;而后者则更引人注目,甚至直接触及了衰老、死亡、自由等等对于成人来说也是极为困惑的深刻焦虑。

不妨结合其中的两本谈谈我自己的想法。就从《足球教会了我们什么》开始。选择这个主题,就是因为它看似是一个很日常很具体的题目,但作者确实就是从这样一个微观的生活细节慢慢地引导孩子去一步步思索世界和生命的大问题。功力和启示完全就体现在这里。试想如果我带孩子一起去看球,会跟她说什么呢?无非是规则、球队、球星、八卦等等,至多再跟她聊聊足球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所谓 体育 精神吧,以此来激励她不断有勇气去克服生活上的种种逆境。但翻开这本小书,里面讲述的东西真的令我自己也大开眼界。因为作者不啻将足球真正作为“一沙”与“一花”,从中透射出了人生的百态, 社会 的万象,乃至 历史 的兴衰变革。书里面谈到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谈到了 游戏 精神的本质,谈到了人际关系的 社会 学模型,甚至还涉及到了很多基本但却绝不肤浅的经济学和政治学问题。掩卷沉思,我觉得真正的思考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吧,就是能从最具体的现象出发去理解整个世界的深刻哲理。这就是一种精神的提升,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成长。就是让孩子明白,成长并非意味着变得老成世故,或者变得人云亦云、失去个性。同样,成长也并非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方面的数字累加。真正的成长,就是变得透彻,变得睿智,变得能够以更为开放和开阔的思想去面对这个世界,这场人生。足球如此,生命里那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看一场足球,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宝贵体验。

除了这个见微知著的方面,整套书也大量涉及到了更为根本的难题。我们就直面“死亡”这个终极问题吧。确实,孩子经常会关心死亡的问题,而且绝非仅仅是觉得好玩,更是觉得困惑。我的孩子就很认真地问过我:“人死了以后去了哪里?”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读过、写过很多关于死亡的哲学著作,但我当时真的就是无法找到向一个孩子进行恰当解释的方式。《为什么会有死亡》这一本的处理方式,我就觉得很值得赞赏。它同样是从一个极为日常的现象开始,将死亡和旅行、离开进行比较。而这就恰恰抓住了要点,因为孩子们对于死亡的困惑往往就是:经常在身边的人,怎么后来就再也不出现了呢?他们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了吗?那个地方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吗?书里面随后就谈到了葬礼,因为这是我们面对死者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场合。然后作者又告诉孩子,重生、来世都是虚幻的安慰,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因为在人生里面,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失去和离别,但这并不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相反,只有从这些看似可怕的事情里面去学习,去领悟,才会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可贵,自由的意义。“有了精彩的人生,就坦然接受生命的谢幕吧。”你可能会质疑跟一个孩子谈论这些是否过于残酷,但跟着孩子一起读完全书,你反而会觉得,同他/她一起去面对死亡,不仅让自己更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哲理,而且更拉近了两颗心灵之间的距离。终日的陪伴,物质上的扶助,知识的灌输,这些可能都并非是教育的真谛。唯有在阅读、在思考中跟他/她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将来的事”来自那部口碑颇高的法国文艺电影,里面讲的正是一个中学哲学教师的困惑与反省。我用这个主题,其实只想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当孩子开始思索世界和自我,这并不是一件幼稚可笑的事情,相反,这恰恰标志着他/她的生命的真正起点。未来属于孩子们,那就让未来照顾好它自己吧。毕竟,将来的事,谁又知道呢?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普鲁斯特与符号》)

马拉多纳为什么屡屡遭到质疑?

质疑马拉多纳的人,基本都没看过以前的意甲联赛,不知道那时候的防守有多凶狠!背后铲人没有红牌,国际足联有“一个人的世界杯”之称的,唯有马拉多纳一个人!马拉多纳从来都是斗志昂扬,在球场上给队友信心,世界杯淘汰赛阶段打进世界杯历史上最佳进球!没有看过他踢球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他有多厉害,特别是天马行空的足球想象力,真的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罗马里奥,罗纳尔多,梅西,C罗,齐达内等等,仅仅是一个位置出色,马拉多纳却是所有位置都出色,这种才人是球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给我讲讲你故事吗

《我躲灯的故事》

我的原籍是孟子故里邹城市,老家城西南双村镇(现唐村镇)。因自幼体弱多病,父母重聘算命先生,为我讨得破解方法:一是躲灯, 满九岁前不得看到自己家的元宵花灯。二是避神,满九岁前不得看到神像。任有一条没做到,必须认石婆婆为干娘方能破解,否则性命难保。所以,我小时候渡元宵节,不是在亲戚家就是在旅店里。尽管我异常喜爱花灯,可是,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自家的元宵花灯。

一九五六年我七岁,已能背着父母偷偷到临村的学校里玩耍。父亲每天赶集做手艺,我也能偷偷跑到集上找到父亲。那年的元宵节,父母惟恐我偷偷跑回家,看到自家的花灯而误犯了神灵,让兄长把我送到县城的亲戚家躲灯。

那天,天明前母亲就为我们出行做好了姜汤饭菜。饭后天已渐亮,我们起身步行进城。天气还很冷,我们一路急行,没有玩耍,9点钟就进了西城门。过去听人讲,县政府距西城门很近,进了城门就是闹区。城里正月十五的龙灯会极其热闹,常常有幸看到几条火龙同台比舞,比乡下的龙灯好看多了。我早就梦想进城看看火龙如何比舞,今天机会终于来临,一定能够梦想成真。因此,一直兴高采烈,行程十八里不知疲倦。其实,我们走的路,继承了古时的驿道,已经成为公路。过了五里迎,路上就渐渐热闹起来。到了三里迎,道边已是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进了城门,街面更宽,铺面更多、商行更大、行人更密,繁华昌盛,热闹非凡。南来的、北往的、东去的、西返的接连不断。挑担的、背篓的、推车的、骑驴的风貌不俗。处处人山人海,遍地熙熙攘攘。兄长怕我走失,一直拉着我的手在人群中穿行。不一会,我们从人缝中挤进一个店铺,原来这就是姨妈家在西门里租赁的铺面。姨妈看见了我们,把我们接送到后院。领我们拜见了老掌柜、姨夫、大伯、大妈和姨表兄。随后,哥哥随姨妈回铺面叙谈,我一溜烟儿跑回院子。

我在大院好奇地四处打量。呵!城里人家真阔气!所有的房子都铮明瓦亮豪华排场。家家新春对联依然鲜艳如初,美观大方。户户门前灯笼高悬,款式各异,品种繁多,绚丽多彩。有纱灯、裙灯、宫灯、鱼灯、八仙灯、荷花灯、走马灯、三羊开泰灯、金鸡报晓灯……节日气氛不同凡响。左边两个小炼铁炉,其中一个炉火正旺,表兄正垂头丧气地拉着风箱。大伯在一旁冲着表兄指手划脚,不时将一根大铁钩小心地插进炉膛,好像钩住什么谨慎提拉,大概是传说中的“看火色”吧。这时,火舌顺着炉钩喷出,明亮的火花带着爆裂声漫天飞扬。幸好铁钩特别长,只有少量的火花溅到大伯身上。不一会令表兄停下鼓风,把耀眼的铁水往模具里倒。顿时钢花急喷而出,火光闪闪、光彩夺目、噗噗作响,比燃放烟花时的景像更加精彩、更加振奋人心……右边一个宴席大棚,里面十张八仙桌摆放的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大大方方。跑堂正将茶具、酒具、餐具摆上桌,好像准备开席。旁边厨房里,厨师们有切、有片、有烹、有饪,个个神色傲慢、动作敏捷忙得热火朝天。后边是个客厅,老掌柜接见客人忙个不停。厅上厅下院里院外都是客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院子里有四位客人口音奇怪,像传说中深山找宝的“南蛮子”一样,我使劲儿地听也听不懂他们在交谈什么,越是不懂越好奇,愣在那里呆若木鸡。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邹城的龙灯会,正月十六至十八是邹城的钢山庙会,当地人观龙灯赶庙会称为“走北岭”。北岭,是指城北区内的“钢山”和“铁山”,当地的佛教、道教寺院庙宇分别坐落在这两个山岭上。常听长辈们讲:钢山进香除百病,铁山进香免灾情,农家上香五谷旺,商家上香就发财所以,走北岭的人中香客特别多。哪天,亲戚们走北岭来姨妈家落脚的不少,姨妈热情好客,备了个家庭宴会招待大家。但院子里的大席与家庭宴会无关。

原来,老掌柜(表兄的爷爷)是邹、腾、峄县小炉匠行的行首。每年一度的庙会时节,来至江南的金刚钻商人和全国各地的小炉匠、珠宝匠、玻璃匠,都汇聚到行里,举行三天的金刚钻交易。那些大席,是行里为客商准备的。由于这些客商从正月十五开始向行里汇集,行里的宴席需要连开四天,据说,已经成为百年之久的惯例。行里行外的客人,一直借此机会做买卖、交朋友、谈生意。

9点半左右,大伯已给表兄放了假。我跟着两位兄长到最繁华的县府大街观龙灯。表兄告诉我们,次日就是钢山庙会,爷爷、大伯准许他陪我们一起看龙灯、登斜塔、走北岭进香。他还说,在铁山的“道之处”石壁上磨过的铜钱叫做“北岭钱”,谁家拥有北岭钱,谁家荣华富贵。所以咱们也要爬到顶峰,看看“道之处”,磨几个“北岭钱”。虽然次日才是庙会,可今天元宵节龙灯会也不同寻常,从早到晚都能断断续续看到龙灯表演。我紧跟着他俩,边走、边听、边看,不久进了府门外大街。越是靠近府门广场,越发热闹非凡。看去,不大的广场上三条龙灯各占据一个道口,好像正准备入场。广场边缘的观者已经密密麻麻,街道挤的水泄不通。小孩看戏显得的困难,纷纷拨开人缝向前硬钻。我们侥幸找到了一个稍高的平台,不远不近,整好能够纵观全场。

舞龙起舞了,礼炮开道,鼓乐宣天。高跷、旱船、秧歌、木偶、黑驴儿紧随其后。巨大的火龙灯不是腾空摇摆,就是溜地滚翻。一会儿出水戏珠,一会儿龙盘高山。果然如同评书里说过的一样:“东边喇叭西边号,左面管子右面笙”。 场面如同疾风暴雨,锣鼓宣天礼炮齐鸣。阵阵鼓乐惊心动魄,串串礼炮震耳欲聋。舞场洪流滚滚,观众热血沸腾。龙腾一潮高一潮,欢声一浪高一浪,是如此的和谐,是如此的吉祥。舞手们不愧为山东大汉,人人像武士个个称英豪,虽说春风似剪,舞手门却是汗流浃背。舞出了邹城人民的水平,舞出了邹城人民的精神,舞出了邹城人民的幸福,舞出了邹城人民的希望。看:无论是舞者、观者、演者、奏者、唱者、听者,还是凑热闹者,辩门道者、学技艺者,无不情怀荡漾,共聚成浩浩荡荡的欢乐海洋。共同欢庆新中国的第八个元宵佳节、共同歌颂邹城人民的和谐、共同歌颂邹城人民的幸福。据说,晚上的龙灯汇演,是在点燃龙灯中的蜡烛下进行,那时的场面和效果更加精彩、更加迷人。

随着龙灯会结束,人群渐渐疏散,街道有所疏通。我们顺从洪洪人流,沿着府前大街继续逛景。除了沿途欣赏千姿百态的楼阁、牌坊、公馆、商铺、字号和五花八门的商品外,层出不穷的新玩意儿让我大开眼界。如:拉洋片的、吹糖人儿的、套圈圈的、抖空竹的、卖狗皮膏的、吹琉璃嘣嘣的举不胜举。打拳的、卖艺的、说书的、唱戏的、耍猴的、变戏法的数不胜数。满街都是玩具摊、果子店、杂货铺、插花棚、银匠楼不知看哪个好。还有卖泥人的、转把式的、抓彩的、刻猴的、蘸糖稀的也都进了城。连馍馍车子、烧饼筐子、地瓜蒌子、香袋挑子、糖球杆子、烟卷盘子、货郎担子、狗肉盒子、皮影箱子也进城枪地盘凑热闹。更有趣儿的是,他们招引生意的方式都很滑稽,十分吸引人的注意力。敲梆子的、打铴锣的、摇货郎鼓的、晃铃铛的、吹的、拉的、弹的、唱的都有,五花八门有声有色。但是,卖冰糖、麻板、糖球、烟卷的显然逊色多了。他们什么唤头也不用,干脆扯着喉咙阴风阳气地叫卖,南腔北调、千姿百态……我们正兴致勃勃尽情观看,表兄提示午餐,于是急忙回返。急行中举目眺望,真是满城繁荣景象,处处富丽唐煌。低头思想,怪不得父母再三鼓励哥哥姐姐努力学习,或许父母从来就没有放弃再返城做生意的希望。

回到姨妈家,姨妈正安排亲戚们坐席。这个筵席颇具特色,大盘饭菜都是姨妈自己亲手做成,亲戚们从乡下带来的众多土特品也装小盘摆上席桌,饭菜品种和数量极其丰盛。就座的客人,有老有少、有贵有贫、有工有商、有雅有俗。我与这些亲戚格外陌生,姨妈指点我逐一相识,并一一向他们问好请安。真是不愧为礼仪之乡,席上席下主人客人一团和气。或用酒、或用茶、或用餐、或言语,始终礼仪不止,互尊互敬,心心相印,自爱亲朋。席前席后畅所欲言雅俗共赏。客人们纷纷感谢姨妈的热情厚意,姨妈谦虚地说,都是亲戚不必客气。

后来才知,姨妈家所住的那个大院,是邹城“皮匠行”所在地,也是当地的回民区。那些作坊、店铺的业主多为回民。据悉,大院住着回汉两族历悠久,向来和睦相处同济与共,早已传为佳音。院首坐落着回民祠堂,每年的回民斋节,来这个大院的人更多,比元宵节更热闹,更繁忙。院内有60余间房子归皮匠行所有,其中近40余间属皮匠行商人的作坊和铺面。小炉匠行是一个穷行,只有16间房子,铺面作坊库房占大半,主要生意是铸造和经营明犁、犁铧、耧铧、耘铧。次要生意是修接犁铧、修补铁锅、维修水车、农具。生意小买卖少,房子紧张。所以,只有老掌柜、大伯、姨夫、表哥常住作坊。

晚饭后,兄长们把我丢给姨妈,他们到远处看火龙灯汇演去了。姨妈抽出短暂的时间,带我到西门口看花灯。我们的大院,各家门前的大红灯笼都已点亮,映得满院光辉,灿烂辉煌。出了大院,满街都是提灯笼、放烟花的小朋友,这里一群,那里一片。与我同龄小朋友十分的多,大些的小朋友自行成群结队。小些的小朋友多由家人陪伴。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衣着整洁、美丽健康,一个个圆润的脸袋,在花灯的照耀下格外漂亮。富家子女打豪华灯笼,华贵的新装锦绣闪亮。贫家小朋友天生丽质,嫣红的脸袋好像出升的太阳,一个个活泼可爱,一个个心情欢畅。纸制花灯较多,色彩鲜艳,精致亮丽,花团锦族,美不胜美。眺望西门里马路两侧,大红灯笼密集高悬,一排挨一排,一串接一串。随地势起伏,起起落落,层层叠叠,构成两条金色火龙,以远而近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烟花冉冉升起,光辉普天盖地,耀的街景金壁辉煌。鞭炮隆隆,声声入耳,回回荡荡,

此起彼俯。火龙灯边表演边行进,一队接一队,一场连一场,渲渲染染,浩浩荡荡。展示着龙的气概,渲染着龙的精神。龙灯到来无不欢声雷动,舞龙远去总是余韵不息。小朋友们如同花枝招展,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高举花灯歌颂伟大祖国,点燃焰花赞美礼仪之乡。多么令人珍惜的时光,多么令人迷恋的景象,可是,因姨妈甚忙,我门不能更多地观赏。

早听传说,城里人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乡下娃哪能不向往。可是,进城来只看见马路两边的路灯,不知道家庭的电灯是什么样,更不了解电话啥样。姨妈家道是有一架留声机,平时放在铺面的柜台上“唱洋戏”招揽生意,除外再也没有什么洋玩意儿。观灯回来一进大院,客厅立刻牵住我的目光。一道道强烈的白炽光柱,透过门窗射出,光照之处白昼般的明亮。我询问姨妈,这是不是电灯,姨妈风趣地告诉我:哈!乡巴姥,没见过吧!这不是电灯,这是煤气灯!咱们家只是在铺面里装了电灯,一会儿就能看到了。 我对煤气灯感到更好奇,怎么煤气灯比街上的路灯还亮?父亲道是经常使用噶石(电石)灯,看样子,煤气灯比噶石灯亮,噶石灯比路灯亮。想走过去从门缝里看个究竟,刚迈出两步,被姨妈一手拉回。姨妈告诉我,爷爷那里有客人,务切不能打扰他。我顺从姨妈回到家里。

那时,姨夫、大伯、大妈正悠闲地听留声机唱戏、饮茶、聊天。进屋后,还未等我张口向他们请安,就被大妈一手揽过去,令我依偎在他的怀里,问长问短。一会儿让我喝茶,一会儿让我吃糖,还不时地塞给我点心和水果。由于父母向来注重对我们兄弟姐妹礼仪教育,我感到依偎在长辈怀里不够雅观。于是,说了声给大妈甄茶,巧妙地离开大妈。这也难怪,据说大妈已近50岁了,还没有生养孩子。所以,不管她见到谁家的小孩儿,都是极其亲切、格外爱护。接着,我按照规矩,右手端茶壶,左手抚壶盖,一一给大泊、大妈、姨夫、姨妈甄茶,最后,甄自己的茶差衷。转动茶壶,让壶咀斜对“席口”,漫漫地放下,提议长辈用茶,自己退后坐下。也许是自己的举止过分规矩和恭敬了吧,我注意到,大家都停下讲话盯着我。只有姨妈例外,她正与大妈俯耳细语,不知在说些什么。片刻气氛改变,都乐呵呵地用茶。当然自己也十分欣慰和快乐。姨夫冲着姨妈说话:看明白了吧,大家主儿的后代是不一样,看来这家伙将来一定有出息。不知怎么了,话题转到姨表兄身上。真是无巧不成书,说曹操曹操到,姨表兄和兄长兴致勃勃凯旋而至。

他们给我买的一些玩具,一进屋就全抖擞出来,放在桌上,大家开始摆弄那些玩具:有手推的“王八打鼓”;有会走步的“皮老鼠”;有空竹、翻花、琉璃嘣嘣;有一个带表链的指南针,戴在腕上如同手表一模一样;还有一个“洋火枪”(火柴枪),每打响一次消耗一根火柴。我枪着试玩,笨手笨脚,不时逗的大家哈哈大笑。由于“洋火枪”射出的火柴秆有危险性,被姨妈当场没收,还教训了两位大哥哥几句。姨妈生怕我不愿意,变着法儿的哄我。其实,我完全理解姨妈的好意,我的一切回应,姨妈都十分高兴。

姨夫是抗美援朝二等甲残荣福退伍军人,在抗美援朝鲜战场上负伤,并荣立二等丙战功。退伍后回到家乡重操旧业,与其父(老掌柜,我称他为爷爷)一起经营这个铸造作坊。由于住房紧张,兄长和我的住宿已成难题。不得已在库房搭起一个临时地铺。库房与铺面毗连一体,前边是门市的柜台,后面就是长长的库房。姨夫和表兄拿上被褥,领我和兄长去库房休息。表兄先进屋,只听“喀吧”一声,哈哈!电灯亮了!他们忙者给我们理铺盖,我却置之度外,专心致志地打量那盏电灯。随后转身,顺着灯光看看库房里都是什么。原来,大大小小的铁器摆满高高的货架。多数器物都能认识:大个的有明犁、犁铧、犁铧尖、耧铧、耘锄铧、铁锅,水车管子、水车链子小点的有铁勺子、镰刀子、锅铲子、炉钩子、锄缚子、辘轳套子更小的都装在浅盒里,有顶针(指)、锥子、打皮刀,插板刀、切底刀、割脚刀(修脚刀)。货架尽头,还摆放着纺车锭子、猪草的铲子、扦高粱、谷子的掌刀(方言读作zhao dao)我正摸摸这个,敲敲哪个,兄长催我快去睡觉。表兄给我开了个玩笑:再看就给你挡住!让你什么也看不到!话音刚落,见姨夫拿来帆布和绳子,果然在地铺边拉起一道屏风,真的挡上了。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给我们挡风避寒。

我钻进被窝里,兄长拉灭了电灯。我并没有满足于白天的观赏所得,被窝里的我,闭目倾听城里的夜景。鞭炮声、礼花声、车马声、器乐声、喧闹声渐渐消失干净。看来与乡下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夜深人静,没有什么好景可听,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吧!

哪知火车站距我们只几百步远,白天市区渲闹,火车的轰鸣没有引起我太大注意。可夜晚就大不相同了!忽然注意到那轰轰隆隆,惊天动地的火车声。一会儿以远而近,一会儿以近及远,没完没了,无止无休。那鸣笛的怒吼声、砰砰的道轨声、闷雷滚滚的过桥声、惊心动魄的排汽声、鬼畜般的刹车声、机车打滑的咆哮声把我的耳朵眼儿灌了又灌,塞了又塞。一会儿逼迫我听“独奏”,一会儿强迫我闻共鸣。货架上的犁铧,被震的相互碰撞,叮叮当当。这“音乐”真还有几分诗情画意,不仅没有导致我厌倦,反而触发了我的好奇。这“美妙”的乐章也有暂停的时候,一经暂停,的确安安静静鸦雀无声。但屁大工夫又卷土重来。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反正是必须听。说来也奇怪,火车的鸣笛声不尽相同,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单有复、有轻有重。看来,这里边有名堂,明天问问表兄就知道了。由于兄长经常进城做事,常在姨妈家居住,我所好奇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司空见惯。我还在领略城里的深夜听景,兄长已经进入梦乡。不久,我也安然入睡了。

查看全文:

参看后续: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司空聊球》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