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抗日战争时,中国和日本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宣战的最佳答案1941年12月9日。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午战争日本宣战书,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抗日战争时,中国和日本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宣战的

抗日战争时,中国和日本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宣战的

最佳答案1941年12月9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

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

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但国民政府仅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并未正式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

12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发表,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

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共同宣言《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进入了与美英苏共同领衔签字的四大国之列,这标志着中国在那时就是公认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

1月3日,盟军为更有效地协调作战,成立了中国战区,蒋介石任中国战区(包括泰越)盟军最高统帅。

扩展资料:

一、抗战前期不宣战原因:

1937年7月16日,国民政府曾召开会议,讨论对日宣战的问题。由于中国军需品不能自给自足,有相当大一部分需要外国输送,如果宣战,日本政府可以以交战国的身份,通过各国禁止一切军需物品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

再者,日本海军远远强大与中国海军,握有制海权,中国没有能力保护从海上输入的援华物资。

另外,中国在日本的侨民极多,中日一旦断交,中国在日侨民就会被驱逐或拘捕,中国没有能力将侨民接回国内,侨民便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由于这些原因,会议作出决定:对日不宣战,不断交。

二、宣战书:

1、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1941年12月9日)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

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

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2、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1941年12月9日)

自去年九月,德意志、意大利与日本订立三国同盟以来,同恶共济,已成一侵略集团。

德、意两国始则承认伪满洲,继复承认南京伪组织,中国政府业经正式宣布与该两国断绝外交关系。

最近德、意与日本竟扩大其侵略行动,破坏生太平洋之和平,此实为国际正义之蟊贼,人类文明之公敌,中国政府与人民对此碍难再予容忍。

兹正式宣布,自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午夜十二时起,中国对德意志、意大利两国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德或中、意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

外国人眼中的甲午海战究竟什么样

最佳答案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影响此后中日两国命运至深的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在作为宣告战争开始的法理性文件—宣战上谕、诏书中,双方都意气如云,互指对方为不共戴天的仇寇,措辞针锋相对,但是颇值得玩味的是,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的宣战书中有一点细节用语十分相似。

清政府的上谕里指责日本“逾盟肇衅”,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日本天皇的诏书中则称是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

国际公法,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规则,现代意义的国际公法萌芽于近代欧洲,对此,远在东亚的中日两国原本蒙昧无知。直到西方列强横海东来,先后用武力敲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大门后,两个东亚古国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同时,也痛苦地明白了此时的天下已更换了规矩。此后,两国开始了程度和目的都存在着明显区别的近代化运动,在处世行事方面都无法随心所欲,而要时刻惦记着国际观瞻和国际公法,惦记着列强的感受。8月1日双方互相宣战时,之所以都郑重提出国际法,正因为一桩不久前发生的国际法事件还处在争辩之中。

爆发一场大的战争,犹如在人潮涌动的街头来一场互相饱以老拳的厮斗,引起外人围观是显然无疑的后果。因而甲午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两名学习近代化的小学生怯生生地第一次踏进观众如此之多的赛场,遵守着欧洲世界的游戏规则,凭着各自的国家能力较量一番,以决出两者的优劣胜败。

之所以会引得一向持重保守的中国主动对日本开战,是因为,就在8月1日之前,甲午战争的战火其实已经由日本真正开启。1894年7月25日,先期得到情报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等三艘优势军舰不宣而战,偷袭中国运兵舰船,挑起了丰岛海战。这场战斗中尤为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军舰“浪速”竟悍然击沉了满载近千名中国陆军官兵的英国运兵船“高升”。此后中日两国围绕着“高升”号事件的责任而产生激烈争辩乃至全面战争,“高升”号事件也成为西方人注意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导引。

在尚未对人正式宣战时,日本军舰就敢采取偷袭手段暗算对手,而且竟然击沉了一艘被中国租赁来运输军队的英国商船,此事在欧洲世界引起极大的震惊。与中国北洋海军相熟、曾在北洋海军担任过鱼雷艇部队教习的英国“中国舰队”舰长罗哲士甚至想要请缨作战,为挂着大英帝国国旗的船只遭到屠戮而复仇,“中国舰队”司令斐理曼特一时间也对日本怒火中烧。当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发了一番很能代表西方人普遍观感的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惋惜、忿忿之情跃然纸上。

十九世纪之后,中国尽管屡屡被列强入侵击败,但庞大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加之在东亚流传千年的文化影响力,使得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仍然是东亚地区领导者般的角色。日本首先挑起战火后,一方面出于对日本偷袭举动的不齿,一方面凭着对中国的既有印象,西方媒体上出现的战火中的中国军队,往往都是较为正面的形象,著名的《伦敦新闻画报》上不仅描绘了他们想象中的战争场景,甚至把往日中国海军军官在欧洲接收军舰时期的照片也连篇累牍地刊载,在新闻画报上出现的中国军人,也多是相貌堂堂、纪律严整。对这场东方战争未来的走向和胜负结局,西方世界在最初时刻普遍并不十分看好小小的日本。赫德在这方面的预判同样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他认为,中国军队在海上战场可能不是日军的对手,在陆地上可能会先小败,但最终将凭借巨大的资源优势压倒日本,反败为胜。

中国自1875年创设、于1888年建成的北洋海军,虽然曾一度登上实力居于亚洲第一的高位,但是从1891年前后开始的发展停滞,使得这支海军迅速被时间弱化。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超越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而西方判断中国在海上战场没有充分把握。而中国陆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虽然远不及海军,但是兵力总数、规模看似庞大,西方人认为即使中国陆军在战场上输给日军,但是后期必定会凭借着庞大的人数优势消耗日军,最终获得胜利。然而,西方人实际上并不知道,中国庞大的陆军中绝大部分是国家财政供养的根本没有作战能力的八旗、绿营部队,而真正稍有作战能力的勇营部队却没有国家编制,依靠地方财政苟延残喘,人数上根本不及日本。

怀着中日间可能会陷入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的预期,英、法、俄、德等西方列强国家根本没有预料到此后中日战争会变成一边倒的局面,在中日互相宣战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选择了带有坐山观虎斗性质的中立态度,一起坐观两个东亚国家的厮杀。

战争一开始因为丰岛偷袭而在国际观瞻上似乎处于下风的日本,很快转败为胜。日本政府通过驻英使馆贿赂英国《每日电讯》《泰晤士报》等知名报刊的主笔,撰写观点倾向于日本的文章,以此影响西方舆论。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当时曾向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报告贿赂成绩:“除路透社外,几家主要报纸和电讯社都保证了合作。英国权威人士韦斯特莱克公开表示:根据国际法,‘浪速’舰是对的。在德国,《科隆报》的政治通讯员和友好的《大陆报》,也因此而受到影响。你要提供我约一千英镑的特别经费。”

同时,日本在重金贿赂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国际法专家韦斯特莱克点拨下,抓住“高升”号轮船被击沉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细节大做文章,即利用“高升”号被袭击之前,日本军舰曾派出军官登上“高升”号,要求跟随日本军舰航行,而船上的中国陆军官兵拒绝投降一事,诡辩称“高升”号的英籍船长因此已经失去了对船只的控制。所以是中国军队控制“高升”号在前,日本袭击在后,事件的性质就变成了日本击沉一艘被中国军队武装控制的英国船。从7月25日世界舆论大哗,英国政府甚至向日本提出抗议照会开始,到了中日正式开战后一周左右,西方舆论已经在日本的外交努力下发生偏转,《泰晤士报》8月6日刊登牛津大学教授、法学博士胡兰德的意见:“许多报纸的愚蠢社论仍然充满‘海盗行为’、‘不宣而战’、‘对英国国旗的侮辱’、‘严惩日本军官’等浮躁文字,实在不可想象。”

就在因“高升”号而起的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同情心变得越来越不占上风之时,8月间,在天津突然发生了中国士兵闯上英国商船“重庆”号拘捕在船的日本人事件,西方舆论开始批评这种对中立国船只的冒犯。继而,9月间清军陆军主力在朝鲜又一溃千里,败出朝鲜半岛,且似乎根本没有再组织有效作战的能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开始变得每况愈下,原本一个近代化中的古国,渐渐变形为一个不思进取、政府效能低弱的颟顸国家。日本则适时地鼓吹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之战”,积极颠覆此前西方人头脑里中国是东亚代表的印象。

1894年11月21日,日本第二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占了有远东直布罗陀之称的中国重要军港旅顺。因为旅顺地处濒海绝地,防御崩溃之后,很多军民无从逃散,日军从21日当天开始了长达四天三夜的大屠杀,中国军民两万余人遇难。很多前往战地观战的西方媒体记者为之震惊,美国《世纪》报刊登的评论显示,西方人因为此事对日本的观感又立刻大步退回:“日本是披着文明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天已经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旅顺大屠杀事件被西方媒体报道后,日本政府立即进行各种补救措施,最后日本形成了一套解释此事的格式说明,即因为在进攻旅顺的战斗中士兵们发现有战友的尸体遭中国军队的屠戮,因而心生愤恨,所以攻占旅顺后才会发生报复性的枪杀,同时强调在旅顺被杀的主要是脱掉军服、混装为老百姓的中国军人。几十年后日军解释南京大屠杀时,也仍是类似的模式和套路。

日本针对旅顺大屠杀的“救火”行动,一直持续到1895年来临,此时日军又踏上山东半岛,作为中国三十年洋务自强运动结晶和象征的北洋海军在威海刘公岛畔全军覆没,清政府的战局益发不可收拾,最后被迫谈判、签署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彻底的战败结束了甲午战争。而此时,西方舆论则开始投入胜利者一侧,各类媒体常刊登文章,嘲笑中国的失败,赞扬日本的胜利,同为近代化小学生的日本通过打倒了同学中国,终于渐渐自信地站到了世界强国舞台上。

1897年2月12日,美国纽约研究生医院的病房中传出一响枪声。曾在北洋海军服务,参加过甲午大东沟海战的美国人马吉芬在这一天自杀。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马吉芬1885年来华求职,从此在北洋舰队中服务,担任过学堂教习、军舰大副等官职,当他于1894年末因为大东沟海战中的战伤归国后,被四周的舆论所困扰。对甲午战争,美国社会舆论和当时的西方舆论一样,是分辨不太清战争爆发原委的,只看到了最后的结果。马吉芬愤愤不平地在美国报刊上撰文,并各处演讲,将他所亲见亲历的北洋海军的真实战斗情况介绍给大众。这位喋喋不休宣传中国海军也曾英勇战斗,也不缺乏牺牲的勇气和壮烈的事迹的美国人,竟被舆论当作了疯子、狂人,认为是他头部的战伤使得他精神错乱。最后,马吉芬自杀,留下了“主啊,请你不要小看我”的临终忏悔词,穿着一身北洋海军军服,盛殓在铺盖着黄龙旗的棺柩中下葬。

甲午战后,美、英都对发起侵略战争的日本投去青眼,而打了绝大败仗的老大帝国中国,则面临列强割地狂潮的到来。对中日间的甲午战争,大量西方人的观感从一开始即被新闻所牵引,他们不知道也没有兴趣深入研究战争的原因,而只是对平静如水的世界上突然传来了充满铁血杀戮的新闻而兴奋,为中日韩这个远东火药桶的引爆而议论,所有的是非曲直,被侵略发起者的媒体、外交攻势所模糊,最终落得个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结果。

愤愤不平而报以一死的马吉芬可能并不知道,多年前他到中国求职时,那位上下打量他的直隶总督李鸿章,早在几十年前对国际大势,就有过如此一段感慨:

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而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

慈禧的对万国宣战诏书,为何说是被误解了?

最佳答案1900年6月15日,义和团火烧正阳门,大火“延及城阙,火光烛天,三日不灭”,西方列强亦趁机发难,要求清政府交出大沽口炮台。面对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慈禧太后于6月16日、19日连续两次召开御前会议商量对策,并于6月21日,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正式发布《对万国宣战诏书》。

▲慈禧太后旧照

宣战诏书共计612字,如果按照内容来分的话,诏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宣战的理由,打仗的资本,打赢的决心。关于宣战的理由,诏书几乎花了一半的篇幅来描述,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外国人狼子野心得寸进尺,诏书中,清政府在道光、咸丰年间,外国人还能够遵守清政府的法度,但是近30年来,“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以至于“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这是清政府宣战的根本原因。

▲清朝时期的外国传教士

另一方面,清政府一再退让,最终忍无可忍,诏书中,清政府认为自己建国二百余年,坚持深仁厚泽,对外国人都是待之以礼,面对外国人的违法乱纪行为,也是处处忍让,结果“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更为可恨是,“昨日公然有社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清政府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认为“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

▲大臣跪拜支持开战

关于打仗的资本,诏书认为清政府此时宣战有两大有利条件:其一,人心齐,清政府自认为,当前的形势是“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而且光绪皇帝登基30年以来,“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朕如天帝”,更重要的是面对外国人的种种行为,“人人忠愤,旷代无所”,一句话概括就是举国上下都想打这一仗。其二,力量大,诏书中,清政府认为大清帝国“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还以北京附近及山东一日之内自发聚集义兵十余万人为例,说明清政府战争资源之厚重。

▲光绪皇帝老照片

关于打赢的决心,为了激发各界的参战热情,也为了表达清政府的打赢决心,诏书详细说明了赏罚条件。具体来说,对“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儴项”的人,朝廷将会破格奖赏,对“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的人,也是立刻诛杀,绝不手软。最后,清政府呼吁各方忠义之士,能够协力同心,“共泄神人之愤”。

▲慈禧太后老照片

将这份《宣战诏书》通篇读下来,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也是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气势恢宏,算得上一篇感染力、鼓动性俱佳的上乘之作。然而,如果再深入分析一步就会发现,这份诏书真的很难与“宣战”二字挂上边,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既没有明确的作战对象,也没有实质的作战筹划,更感受不到丝毫的战斗决心。

作为对比,我们再看看另外两份诏书,一份是清朝对日的宣战书,这份诏书不长,共计也就428字,开篇就表明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受到清政府保护,而后讲明日本入侵朝鲜的非法性以及清政府的态度,接着说明清政府已经多加忍让了,最后表明清政府正在调兵谴将,准备出兵,如果日本不停手,立刻就会出兵。

▲慈禧太后老照片

另一份是万历年间的《平倭诏书》,这份诏书稍长,共计539字,开篇就非常霸气的表明四海之内都是大明的子民,紧接着又点名道姓将平秀吉定位跳梁小丑,而后再次强调为了维护大明的权威,必须出兵征讨,最后列举入侵朝鲜的那些人的现场,即“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这两份诏书前者是给日本人看的,后者是同时给国内人和日本人看的,但不管是给谁看,有几个要素都是要说明的,即:为什么要打仗、和谁打仗、准备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那么,再回过头来看《对万国宣战诏书》,除了说明了“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外,“和谁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没有说清楚,也缺少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凛冽,委实算不得一份宣战诏书,或许说他是“动员书”更为恰当一点。

▲万历皇帝影视剧照

既然这份诏书,算不得一个宣战书,那么慈禧太后发出这份诏书的意义何在呢?恐怕大概率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正如文章开头所讲,当时义和团正阳门,京畿周边地区也多有呼应,清政府眼看就要压不住了,所以玩了一把金蝉脱壳,先是在诏书中解释“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是国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而后又解释之前“拳民、教民皆吾赤子”的旨意是为了维护中外大局,最后更是将各地起义单纯说成是对抗外国人,而把自己责任撇的一干二净。

▲义和团成员旧照片

只是恐怕慈禧太后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份没有对象的宣战书,竟然成为了对所有国家的宣战书,引来了西方各国的联合入侵,结果北京城被攻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众大臣仓皇而逃,随后不得不签订“议和大纲”,赔款金额高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

甲午战争日本天皇的宣战书谁知到

最佳答案《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近十数年,该国时多内乱,朝廷字小为怀,叠次派兵前往戢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保护。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以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将此通谕知之,钦此。《日本明治天皇宣战诏书》

保全天佑践万世一系之帝祚大日本帝国皇帝示汝忠实勇武之有众:朕兹对清国宣战,百僚有司,宜体朕意,海陆对清交战,努力以达国家之目的。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知交邻失和之不可,努力使各有司常笃友邦之谊。幸列国之交际,逐年益加亲善。讵料清国之于朝鲜事件,对我出于殊违邻交有失信义之举。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内坚治安之基,外全独立国之权义。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种种托辞,缓其时机,以整饬其水陆之后备,一旦告成,即欲以武力达其欲望。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清国之计,惟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查朝鲜因帝国率先使之与诸独立国为伍而获得之地位,与为此表示之条约,均置诸不顾,以损害帝国之劝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就其所为而熟揣之,其计谋所在,实可谓自始即牺牲平和以遂其非望。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1941年12月9日)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主席林森 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

(1941年12月9日) 自去年九月,德意志、意大利与日本订立三国同盟以来,同恶共济,已成一侵略集团。德、意两国始则承认伪满洲,继复承认南京伪组织,中国政府业经正式宣布与该两国断绝外交关系。最近德、意与日本竟扩大其侵略行动,破坏生太平洋之和平,此实为国际正义之蟊贼,人类文明之公敌,中国政府与人民对此碍难再予容忍。兹正式宣布,自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午夜十二时起,中国对德意志、意大利两国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德或中、意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主席林森

中日甲午战争的介绍与过程

最佳答案导语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中日甲午战争 • 战况名称: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地点: 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时间: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参战方: 清朝,日本结果: 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参战方兵力: 清军630,000人 日军240,616人伤亡情况: 清军31,500人阵亡 日军13,306人死亡主要指挥官: 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祐亨中日甲午战争 • 三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余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随后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下令彻退,六日内狂泄五百余里,透露清陆军内部湘军、淮军严重对立;26日清军直抵鸭绿江以北的中国境内。朝鲜全境为日本所控。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其他清军各部不战而逃,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虎山。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25日旅顺陷落。日军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两万多平民死亡。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11日,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广丙,镇中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北线日军在海军配合下,一路攻陷凤凰、海城、营口、田庄台,提督宋庆扬言再战不降,被制止。清廷求和心切,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清日签定《日清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结束语甲午战争永远是咱们这个民族内心的一种隐痛,如今的钓鱼岛问题就是当年战争失败的后遗症之一。对清国战败的原因,知识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是由于慈禧挪用海军建设经费,导致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舰被日本人买走;有人说是清国海军将领现场指挥失误,本来应该极力攻击对方的运兵船,清军却选择了攻击一般舰艇。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不完全。在我看来,甲午战争有两种,一种在战场内,一种在战场外。战场内的战争,清国失败了;战场外的战争,清国失败得更加难看。

苏联如何对日宣战?

最佳答案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于1945年7月27日开会,讨论波茨坦公告与苏联调停的问题。军部阿南惟几陆相、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等主战派以种种条件为理由主张全面拒绝波茨坦公告;东乡外相等人则认为:苏联政府未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名,因此苏联对日本仍然保持着法律上的中立,且盟国对过去所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有所缓和,所以应当先看一看苏联的态度,然后再最后决定日本的态度。7月28日,铃木首相屈服于军部首脑的强烈要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声明说:波茨坦公告只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旧调重弹”,“政府认为并无任何重要价值,只有对它置之不理。”

日本公开拒绝波茨坦公告,同盟国只有对日本法西斯进行最后一战。美国杜鲁门政府为了争取掌握占领日本的主动权欲单独迫使日本投降,以便获得在战后同苏联对抗的有利战略地位,遂于8月6日抢在苏联出兵之前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9日,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

日本居民遭受的灾害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拒不投降的结果。8月8日17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交给他一份苏联对日宣战书,宣布参加波茨坦公告,并当面宣布,苏联从8月9日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苏联对日宣战,既是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所承诺的在德国投降后2或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义务,也是苏日矛盾加深,双方长期军事对峙的总爆发。

1945年春,苏军即已根据《雅尔塔协定》,向远东集结兵力。从20世纪初日本发动日俄战争起,日本在对朝鲜、中国实施侵略政策的同时,一直酝酿进攻苏俄的战争计划。1928年,日本就企图侵占西伯利亚,以消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可能发生的革命影响。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不久,苏联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远东地区不刺激日本,于1932年3月16日,由苏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在日内瓦曾向日本大使提议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问题,但遭到拒绝。日本在拖延10年之久后的1941年4月13日,才与苏联签订中立友好协定,有效期为5年,并发表声明:互相尊重所谓“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满洲国”双方领土完整与相互不可侵犯性。

1932年8月,日本参谋部制定了1933年度的对苏作战计划,企图把刚刚侵占的中国东北作为北上进犯苏联的跳板,阴谋夺取整个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内蒙连成一片,以作为争霸亚洲及世界的战略基地,并建立对苏作战的有利态势。

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奋勇抵抗,“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准备对苏战略体制,始终未得进展”。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8月,关东军先后在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中受到苏联红军的严重打击而遭惨败。关东军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1941年6月25日,即德国进攻苏联后的第3天,当时苏联大使曾询问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日本是否将遵守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保持中立。松冈对此未作正面答复,却说:“三国公约是日本对外政策的基础,如果目前的战争以及中立协定与此基础有抵触……则中立协定无效”。

日本毫无诚意执行苏日中立友好协定不打自招。日军参谋总部不仅企图夺取苏联的远东领土,而且妄想毁灭苏联的全部武装力量,打算把鄂木斯克作为法西斯德国与军国主义日本瓜分苏联的分界线,代号为“关特演”的1941年的计划就是这样的计划。

随着法西斯德军在苏德战场的失败,日本企图利用苏德战场上的有利形势入侵苏联的计划也随之变成泡影。但日本“仍然认为进攻苏联是他们政策的基本目的之一,既未放弃其侵略野心,也未放弃其进攻的准备。”据此,苏联政府于1945年4月5日宣布废除苏日中立协定。

苏联对日宣战,大大出乎日本意料之外。日军原来判断,苏军对德作战结束后,需要休整,对日作战时间可能在1946年春,最早也要在1945年9月上旬;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可能由苏联远东滨海地区向中国东北实施。关东军根据这一判断,把防御重点定在中国东北的东部方向。

8月9日零时,苏军发起对日作战,到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历时24天。苏军把这次战略性进攻战役称为“远东战局”。中国军史学术界习惯上把它称为“远东战役”。它包括5个不同规模的战役,即: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3个进攻战役、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登陆战役。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午战争日本宣战书--对日本宣战书》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