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甲子年的甲子年列表答黄帝元载 甲子 六十一载 甲子金天帝二十一载 甲子 八十一载 甲子高阳帝五十八载 甲子 高辛帝四十载甲子尧帝二十一载 甲子 八十一载 甲子舜帝四十一载 甲子 夏...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麟德甲子年,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甲子年的甲子年列表

甲子年的甲子年列表

黄帝元载 甲子 六十一载 甲子

金天帝二十一载 甲子 八十一载 甲子

高阳帝五十八载 甲子 高辛帝四十载甲子

尧帝二十一载 甲子 八十一载 甲子

舜帝四十一载 甲子 夏仲康三岁甲子

弑帝邺二十二载 甲子 槐帝四岁 甲子

不降帝四岁 甲子 扃帝五岁 甲子

孔甲帝二十三岁 甲子 癸帝二十一岁甲子

商太甲十七祀 甲子 太康十五祀 甲子

中宗太戊二十一祀甲子 仲丁六祀 甲子

祖辛十祀 甲子 祖丁二十九祀甲子

盤庚二十五祀甲子 高宗武丁八祀甲子

祖甲二祀 甲子 武乙二祀 甲子

纣辛十八祀 甲子 周康王二年 甲子

周昭王三十六年甲子 周穆王四十五年甲子

周孝王十三年 甲子 周厉王四十二年甲子

周幽王五年 甲子 周桓王三年 甲子

周惠王二十年 甲子 周定王十年 甲子

周景王八年 甲子 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

周威列王九年 甲子 周显王十二年 甲子

周赧王十八年 甲子 秦王政十年 甲子

汉文帝三年 甲子 汉元狩六年 甲子

汉五凤元年 甲子 汉元始四年 甲子

汉永平七年 甲子 汉延光三年 甲子

东汉中平元年 甲子 蜀汉延熙七年 甲子

晋永兴元年 甲子 晋兴宁二年 甲子

南朝宋景平二年 甲子 南朝齐永明二年 甲子

南朝梁大同十年 甲子 隋仁寿四年 甲子

唐麟德元年 甲子 唐开元十二年甲子

唐兴元元年 甲子 唐会昌四年 甲子

唐天佑元年 甲子 宋乾德二年 甲子

宋天圣二年 甲子 宋元丰七年 甲子

宋绍兴十四年 甲子 宋嘉泰四年 甲子

宋景定五年 甲子 元泰定元年 甲子

明洪武十六年 甲子 明正统九年 甲子

明弘治十七年 甲子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明天启四年 甲子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

清乾隆九年 甲子 清嘉庆九年 甲子

清同治三年 甲子 民国十三年 甲子

共和国西元一九八四年 甲子

黄帝开元至今2014年,共计79个甲子,合78*60+31=4711年 天干和地支:

天干(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它们的排列是有顺序的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 己巳庚午辛未 壬申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辛丑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癸亥

这个循环就叫一甲子也就是60年。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剑锋金;

甲戌、乙亥,配山头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墙土;

庚辰、辛巳,配白腊金;

壬午、癸未,配杨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灯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驿土;

庚戌、辛亥,配钗钏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从秦朝开始皇帝的名字/年号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对照表(由商朝至清朝)

商 (bc1765-bc1122,计644年)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纣(帝辛)

周 (bc1121-bc249,计873年)

西周 (bc1121-bc771,计351年)

西元 君王

bc1134 武王即位

bc1115 成王

bc1078 康王

bc1052 昭王

bc1001 穆王

bc946 共王

bc934 懿王

bc909 孝王

bc894 夷王

bc878 厉王(-bc828)

bc841 [史记]年表自本年起

bc827 宣王

bc781 幽王

bc771 西周结束

#124;周 (bc770-bc221,计522年)

春秋 (bc770-bc476)

西元 君王 备注

bc770 平王

bc719 桓王

bc696 庄王

bc681 僖王

bc676 惠王

bc651 襄王

bc618 顷王

bc612 匡王

bc606 定王

bc585 简王

bc571 灵王

bc544 景王

bc520 悼王

bc519 敬王

bc476 春秋(bc770-bc476)结束

#124;周战国 (bc475-bc221)

西元 君王

bc475 元王即位

bc468 贞定王

bc441 哀王

bc441 思王

bc440 考王

bc425 威烈王

bc401 安王

bc375 烈王

bc368 显王

bc320 慎靓王

bc314 赧王

bc255 惠王

bc221 战国(bc475-bc221)结束,#124;周结束

秦 (bc248-bc207,计42年)

西元 皇帝

bc246 始皇帝(嬴政, ,bc259-bc210)

bc209 二世(胡亥,-bc207)

bc207 三世(子婴,-bc206)

bc207 秦(bc248-bc207)亡

汉 (bc206-220,计426年)

西汉 (bc206-8,计215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bc206 高祖 (刘邦,bc256-bc195)即位

bc195 惠帝 (刘盈,bc210-bc188)

bc188 少帝恭 (刘恭,-bc184)

bc184 少帝弘 (刘义,改名刘弘)

bc180 文帝 (刘恒,bc202-bc157)

bc157 景帝 (刘启,-bc141)

bc141 武帝 (刘彻, bc156-bc87/86)

bc141 年号使用开始

bc140 建元

bc134 元光

bc128 元朔

bc122 元狩

bc116 元鼎

bc110 元封

bc104 太初

bc100 天汉

bc96 太始

bc92 征和

bc88 后元

bc86 始元

bc80 元凤

bc74 元平 宣帝(刘询,-bc49/48)

bc73 本始

bc69 地节

bc65 元康

bc61 神爵

bc57 五凤

bc53 甘露

bc49 黄龙 元帝(刘奭,bc75-bc33/32)

bc48 初元

bc43 永光

bc38 建昭

bc33 竟宁 成帝(刘骜,bc51-bc7)

bc32 建始

bc28 河平

bc24 阳朔

bc20 鸿嘉

bc16 永始

bc12 元延

bc8 绥和

bc7 哀帝(刘欣,-bc1)

bc6 建平

bc2 元寿

bc1 平帝(刘衍,-bc5)

公元1 元始

6 居摄 孺子婴

8 初始 西汉(bc206-8)结束

新莽 (9-23,计15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9 始建国 王莽(, bc45-23)即位

14 天凤

20 地皇

23 新莽结束

更始帝 (23-25,计3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23 更始 更始帝(刘玄,-25)即位

25 更始帝结束

#124;汉 (25-220,计196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25 建武 光武帝(刘秀,bc5-57)即位

56 中元

57 明帝(刘庄,29-75/76)

58 永平

75 章帝(刘[火且],57-88)

76 建初

84 元和

87 章和

88 和帝(刘肇,79-105)

89 永元

105 元兴 殇帝(刘隆,105-106)

106 延平 安帝(刘祜,-125)

107 永初

114 元初

120 永宁

121 建光

122 延光

125 少帝(刘懿,-125) 即北乡侯

125 顺帝(刘保,-144)

126 永建

132 阳嘉

136 永和

142 汉安

144 建康 冲帝(刘炳,143-145)

145 永嘉 #124;帝(刘缵,138-146)

146 本初 桓帝(刘志,132-167)

147 建和

150 和平

151 元嘉

153 永兴

155 永寿

158 延熹

167 永康 灵帝(刘宏,156-189)

168 建宁

172 熹平

178 光和

184 中平

189 光熹 少帝(刘辩,175-189) 即弘农王

189 昭宁

189 永汉

189 中平 献帝(刘协)

190 初平

194 兴平

196 建安

220 延康 #124;汉(25-220)结束

三国 (220-280,计61年)

魏 (220-265,计46年) 蜀 (221-263,计43年) 吴 (222-280,计59年)

公元 魏年号 皇帝 蜀年号 皇帝 吴年号 皇帝

220 黄初 魏文帝(曹丕,187-226)即位

221 章武 蜀昭烈帝(刘备,162-223)即位

222 黄武 吴大帝(孙权,182-252)即位

226 魏明帝(曹睿,-239)

227 太和

229 黄龙

232 嘉禾

233 青龙

237 景初

238 延熙 赤乌

239 魏齐王(曹芳)

240 正始

249 嘉平

251 太元

252 神凤

252 建兴 吴会稽王(孙亮)

254 正元 魏高贵乡公(曹髦) 五凤

256 甘露 太平

258 景耀 永安 吴景帝(孙休,-264)

260 景元 魏元帝(曹奂)

263 炎兴 蜀后主退位

264 咸熙 元兴 吴乌程公(孙皓)

265 魏元帝退位 甘露

266 宝鼎

269 建衡

272 凤凰

275 天册

276 天玺

277 天纪

280 吴乌程公退位

280 三国(220-280)结束

晋 (265-420,计156年)

西晋 (265-316,计52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265 泰始 武帝(司马炎,236-290)即位

275 咸宁

280 太康

290 太熙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 永熙 皇后贾氏(-300)专政

291 永平

291 元康

300 永康

301 永宁

302 太安

304 永安

306 光熙 怀帝(司马炽,-313)

307 永嘉

313 建兴 愍帝(司马业)

316 西晋(265-316)结束

#124;晋 (317-420,计104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317 建武 元帝(司马睿,276-321)即位建康(今南京)

318 太兴

322 永昌 明帝(司马绍,-325)

323 太宁

325 成帝(司马衍,-342)

326 咸和

335 咸康

342 康帝(司马岳,-344)

343 建元

344 穆帝(司马聃,-361)

345 永和

357 升平

361 哀帝(司马丕,-365)

362 隆和

363 兴宁

365 废帝(司马奕)

366 太和

371 咸安 简文帝(司马昱,-372)

372 孝武帝(司马曜,-396)

373 宁康

376 太元

396 安帝(司马德宗,-418)

397 隆安

402 元兴

405 义熙

418 恭帝(司马德文)

419 元熙

420 #124;晋(317-420)结束

五胡十六国 (304-439,计136年)

304 刘渊(-310)国号汉,刘曜(-333)改为赵,即前赵(304-329)

304 成(汉)立(304-347),即前蜀

319 石勒(274-332)立后赵(319-350)

324 前凉立(324-376)

329 前赵灭

337 慕容皝立前燕(337-370)

347 成(汉)灭

348 后赵僧佛图澄(232-348)逝

350 后赵灭

351 苻健立前秦(351-394)

364 甲子年

366 沙门乐僔起造敦煌石窟

370 前燕灭

384 后秦立(384-417)

384 慕容垂立后燕(384-409)

385 西秦立(385-431)

386 吕光(337-399)立后凉(386-403)

394 前秦灭

397 南凉立(397-414)

398 南燕立(398-410)

400 西凉立(400-420)

401 沮渠蒙逊(386-433)立北凉(401-439)

401 天竺国鸠摩罗什(Kumarajiva,343-413)到长安

403 后凉灭

407 赫连勃勃(-425)立夏(407-431)

409 北燕立(409-436);后燕灭

410 南燕灭

414 南凉灭

417 后秦灭

420 西凉灭

424 甲子年

431 西秦灭,夏灭

436 北燕灭

439 北凉灭

439 五胡十六国(304-439)结束

南北朝 (386-589,计204年)

南朝 (420-589,计170年)

宋 (420-479,计60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420 永初 武帝(刘裕,-422)即位

422 少帝(刘义符,-424)

423 景平

424 元嘉 文帝(刘义隆,-453)

425 孝武帝(刘骏,-464)

454 孝建

457 大明

464 废帝(刘子业,449-465)

465 永光

465 景和 明帝(刘彧,-472)

465 泰始

472 泰豫 后废帝(刘昱,-477)

473 元徽

477 升明 顺帝(刘准)

479 宋(420-479)亡

齐 (479-502,计24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479

482 永明 高帝(萧道成,-482)即位

483 建元 武帝(萧赜,-493)

493 废帝(萧昭业)

494 隆昌

494 延兴 后废帝(萧昭文)

494 建武 明帝(萧鸾,-498)

498 永泰 #124;昏侯(萧宝卷)

499 永元

501 中兴 和帝(萧宝融)

502 齐(479-502)亡

梁 (502-557,计56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502 天监 武帝(萧衍,-549)即位

520 普通

527 大通

529 中大通

535 大同

546 中大同

547 太清

549 简文帝(萧纲,-551)

550 大宝

551 天正 豫章王(萧#124;)

552 承圣 元帝(萧绎,-554)

554 贞阳侯(萧渊明)

555 天成

555 绍泰 敬帝(萧万智)

556 太平

557 梁(502-557)亡

陈 (557-589,计33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557 永定 武帝(陈霸先,-559)即位

559 文帝(陈蒨,-566)

560 天嘉

566 天康 临海王(陈伯宗)

567 光大

568 宣帝(陈顼)

569 太建

582 后主(陈叔宝)

583 至德

587 祯明

589 陈(557-589)亡,南朝(420-589)结束

北朝 (386-581,计196年)

(北)魏 (386-534,计149年) 亦称后魏,元魏

西元 年号 皇帝

386 登国 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即位

396 皇始

398 天兴

404 天赐

409 永兴 明元帝

414 神瑞

416 泰常

424 始光 太武帝

428 神鵸

432 延和

435 太延

451 正平

452 承平 南安王

452 兴安 文成帝(440-465)

454 兴光

455 太安

460 和平

465 献文帝(拓跋弘,454-476)

466 天安

471 延兴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476 承明

477 太和

499 宣武帝(-515)

500 景明

504 正始

508 永平

512 延昌

515 孝明帝(元诩,-528)

516 熙平

518 神龟

520 正光

525 孝昌

528 武泰 孝庄帝(元攸,-530)

528 建义

528 永安

530 建明 敬帝

531 普泰 节闵帝

531 中兴 出帝

532 太昌

532 永兴 孝武帝(元修,510-534)

532 永熙

534 北魏(386-534)结束

#124;魏 (534-550,计17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534 天平 孝静帝(元善见)即位

538 元象

539 兴和

543 武定

550 #124;魏(534-550)结束

西魏 (535-556,计22年)

魏年号 皇帝

大统 西魏文帝即位

西魏废帝

西魏恭帝

西魏(535-556)结束

北齐 (550-577,计28年)

西元 齐年号 皇帝

550 天保 北齐文宣帝即位

560 乾明 废帝高殷

560 皇建 孝昭帝高演

561 太宁 武成帝

562 河清

565 天统 温公高纬

570 武平

576 隆化

576 德昌 安德王高延宗

577 承光 幼主高恒

577 北齐(550-577)结束

(北)周 (557-581,计25年)

西元 周年号 皇帝

557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558 (北)周孝明帝(宇文毓)

559 武成

560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

561 保定

566 天和

572 建德

578 宣政 (北)周宣帝(宇文[斌贝], 559-580)

579 大成

579 大象

579 (北)周静帝

581 北周(557-581)结束

Sui 隋 (581-618,计38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581 开皇 文帝(杨坚,541-604)即位

601 仁寿

604 炀帝(杨广,569-618)

605 大业

617 义宁 恭帝

618 隋(581-618)亡

唐 (618-907,计290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618 武德 高祖(李渊,565-635)即位

626 太宗(李世民,600-649)

627 贞观

649 高宗(李治,628-683)

650 永徽

656 显庆

661 龙朔

664 麟德

666 乾封

668 总章

670 咸亨

674 上元

676 凤仪

679 调露

680 永隆

681 开耀

682 永淳

683 弘道 中宗(李显,656-710)

684 嗣圣 睿宗(李旦,662-716)

684 文明 (周)武后(武则天,Wu Tse-t'ien,625-705)

684 光宅

685 垂拱

689 永昌

690 载初

690 天授

692 如意

692 长寿

694 延载

695 证圣

695 天岁

696 万岁登封

696 万岁通天

697 神功

698 圣历

700 久视

701 大足

701 长安

705 神龙 中宗(李显,656-710)

707 景龙

710 唐隆 睿宗(李旦,662-716)

710 景云

712 太极 玄宗(李隆基,685-762) 俗称唐明皇,唐武皇

712 延和

712 先天

713 开元

742 天宝

756 至德 肃宗(李亨)

758 乾元

760 上元

762 宝应 代宗

763 广德

765 永泰

766 大历

779 德宗(李适建,742-805)

780 建中

784 兴元

785 贞元

805 永贞 顺宗(李诵,-806)

805 宪宗(李纯,-820)

806 元和

820 穆宗(李恒,-824)

821 长庆

824 敬宗(李堪,-826)

825 宝历

826 文帝(李昂,809-840)

827 太和

836 开成

840 武帝(李瀍,-846)

841 会昌

846 宣帝(李忱,-859)

847 大中

859 懿宗(李璀,-873)

860 咸通

873 僖宗(李俨,-888)

874 乾符

880 广明

881 中和

885 光檽

888 文德 昭宗(李敏,-904)

889 龙纪

890 大顺

892 景福

894 乾宁

898 光化

901 天复

904 天佑 哀帝(李祝,892-908)

907 唐(618-907)结束

五代 (907-960,计54年)

后梁 (907-923,计17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907 开平 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 乾化

913 末帝(朱友贞,-923)

915 贞明

921 龙德

923 后梁(907-923)亡

后唐 (923-936,计613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923 同光 庄宗(李存勗,-926)

925 明宗(李嗣源,-933)

926 天成

930 长兴

933 闵帝(李从厚,-934)

934 应顺

934 清泰 废帝(李从珂,-936)

936 后唐(923-936)亡

后晋 (936-946,计11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936 天福 高祖(石敬瑭,892-942)

942 出帝(石重贵)

944 开

946 后晋(936-946)亡

后汉 (947-950,计4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947 天福 高祖(刘知远,-948)

948 乾佑 隐帝(刘承佑,-950)

950 后汉(947-950)亡

后周 (951-960,计10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951 广顺 太祖(郭威,-954)

954 显德 世宗(柴荣,-959)

959 恭帝(柴宗训)

960 后周(951-960)亡,五代(907-960)结束

十国 (902-979,计78年)

902 吴立(902-937)

904 甲子年

907 王建(847-918)立前蜀(907-925)

907 吴越立(907-978)

907 楚立(907-951)

907 南汉立(907-971)

909 闽立(909-945)

924 南平(荆南)立(924-960

925 前蜀亡

934 孟知祥立后蜀(934-965)

937 李璟立南唐(937-975),都金陵

937 吴亡

945 闽亡

951 北汉立(951-979)

951 楚亡

958 后周行均田法

960 南平(荆南)亡

961 南唐(937-975)后主(李煜,937-978)即位

964 甲子年

965 后蜀亡

971 南汉亡

975 南唐亡

978 吴越王钱俶献地降宋,吴越亡

979 北汉亡

979 十国(902-979)结束

宋 (960-1279,计320年)

Northern Song/Sung 北宋 (960-1127,计168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960 建隆 太祖(赵匡胤,927-976)即位

963 乾德

968 开宝

976 太平兴国

984 雍熙

988 端拱

990 淳化

995 至道

997 真宗(赵恒,986-1022)

998 咸平

1008 大中祥符

1017 元禧

1022 乾兴 仁宗(赵祯)

1023 天圣

1032 明道

1034 景佑

1038 宝元

1040 康定

1049 皇佑

1054 至和

1056 嘉佑

1063 英宗

1064 治平

1067 神宗(赵顼,1048-1085)

1068 熙宁

1078 元丰

1085 哲宗(赵煦,1076-1100)

1085 摄政 太皇太后高氏(-1093)

1086 元佑

1094 绍圣

1098 元符

1100 徽宗(赵佶,1082-1135)

1100 皇太后向氏(-1101)摄政

1101 建中靖国

1102 崇宁

1107 大观

1111 政和

1118 重和

1119 宣和

1125 钦宗(赵桓,1100-1160)

1126 靖康

1127 北宋(960-1127)结束

南宋 (1127-1279,计152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1127 建炎 高宗(赵构,1107-1187)即位

1131 绍兴

1162 孝宗(赵)

1163 隆兴

1165 乾道

1174 淳熙

1189 光宗(赵敦)

1190 绍熙

1194 宁宗(赵扩1195-1224)

1195 庆元

1201 嘉泰

1205 开禧

1208 嘉定

1224 理宗(赵昀)

1225 宝庆

1228 绍定

1234 端平

1237 嘉熙

1241 淳佑

1253 宝佑

1259 开庆

1260 景定

1264 度宗(赵)

1265 咸淳

1274 恭宗(赵[显-页])

1275 德佑

1276 景炎 端宗(赵[日正])

1278 祥兴 卫王(帝昺)

1279 南宋(1127-1279)结束

元 (1206-1367,计162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1206 太祖(成吉思汗, 1162-1227)即位

1229 太宗(窝阔台汗,1186-1241)

1246 定宗(贵由汗,1208-1248)

1251 宪宗(蒙哥汗,1208-1259)

1260 中统 世祖(忽必烈, 1215-1294)

1264 至元

1271 即中国帝位,定国号元

1294 成宗(1267-1307)

1295 元贞

1297 大德

1307 武宗

1308 至大

1311 仁宗

1312 皇庆

1314 延佑

1320 英宗

1321 至治

1323 晋宗

1324 泰定

1328 致和 天顺帝

1328 天历 文宗

1329 明宗

1329 文宗

1330 至顺

1332 宁宗

1333 元统 顺帝(, 1320-1370)

1335 至元

1341 至正

1367 元(1206-1367)结束

明 (1368-1644,计277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1368 洪武 太祖(朱元璋, 1328-1398)即位

1398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1399 建文

1402 成祖(朱棣,1360-1424)

1403 永乐

1424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1425 洪熙

1425 宣宗(朱赡基,1399-1435)

1426 宣德

1435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1436 正统

1449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1450 景泰

1457 天顺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1464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1465 成化

1487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1488 弘治

1505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1506 正德

1521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1522 嘉靖

1566 穆宗(朱载[后工],1537-1572)

1567 隆庆

1572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1573 万历

1620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1620 泰昌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1621 天启

1627 思宗(朱由检,1611-1644)

1628 崇祯 1629

1644 明(1368-1644)结束

1644 弘光 安宗(朱由崧,-1646)福王即位南京

1645 隆武 绍宗(朱聿键,1602-1646)唐王即位福州

1645 绍武 唐王(朱聿[金粤],-1647)

1646 永历 桂王(朱由榔,1623-1662) 即位肇庆

清 (1616-1911,计296年)

西元 年号 皇帝

1616 天命 太祖(努尔哈赤, 1559-1626)即位,国号大金(后金),国都兴京

1626 太宗 (皇太极,-1643)

1627 天聪

1636 崇德

1636 改国号大清

1643 世祖 (福临,1638-1661)

1644 顺治

1661 圣祖 (玄烨,1654-1722)

1662 康熙

1722 世宗 (胤禛,1678-1735)

1723 雍正

1735 高宗 (弘历,1711-1799)

1736 乾隆

1796 嘉庆仁宗 (顒琰,1760-1820)

1820 宣宗 (旻宁,1782-1850)

1821 道光

1850 文宗 (奕[言宁],1831-1861)

1851 咸丰

1861 穆宗 (载淳,1856-1875)

1861 慈禧(1835-1908)垂廉听政开始

1862 同治

1874 德宗 (载湉,1871-1908)

1875 光绪

1908 宣统帝 (溥仪, Henry P'u-i, 1906-1967)

1909 宣统

1911 清(1616-1911)结束

2023年是什么年?

地母经2023癸卯年预言解释

李淳风,公元602 –670年。唐歧州雍〔 今陕西凤翔〕人。三代做过太史今,精通正确天文历算。贞观初以将士郎直太史局。造浑天黄道仪;著有《法象志》七卷,又撰写《晋书》及《隋书》中《天文》、《律历》、《五行》诸志;累迁至太史令。高宗时,他又创制《麟德历》,重新采用定朔,改进计算,避免连续数月大小月现象;又与算学博士梁述等校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新、旧《唐书》有传。

甲子年来起大灾,流郎四季苦情怀。

劝君多种高田地,低处休来问卜栽。

麻麦难收禾半熟,乌盆丫角水中埋。

鱼羊谷麦增半价,处处多半苦去来。

疾病水灾人不快,恐愁十月哭声哀。

乙丑年间雨降时,夏秋流水颇相宜。

高低麦熟禾半秀,半载中迟不险危。

赤角红娘收麦好,乌金豹子也相宜。

天蚕荣贵人劳苦,丫角危时却到迟。

米麦价平无长缩,歌唱忌蝗虫。

丙寅之年种及时,禾熟低田最可宜。

丫角连天秋半折,大兄小弟得成悲。

乌金丫角多宜种,无骨天虫食骨衣。

病患相从高至下,鱼柴米贵报君知。

不信但看三五月,家家门口挂幡旗。

丁卯年来雨及时,高低种地正相宜。

中秋略有些儿旱,分数收成不肯亏。

高下大丰人病广,烧香礼拜告神袛。

儿童努力多辛苦,鱼米门前贱似泥。

抱患难种作,有人收割福成谁。

小儿不识猿猴叫,处处舟船不动移。

戊辰年夏雨难新,低处相逼。

稼穑中间下雨少,低田禾稻却成堆。

时来丫角多与旺,赤脚乌金亦带泥。

大兄小弟无烦脑,人间个个转伤悲。

早禾迟早晚禾发,秋季流郎莫道悲。

不信但看月,收成中晚稻无亏。

己巳年来夏雨稀,流郎四季少归期。

高岭人户忧前半,赤脚乌金大好宜。

勤谨收来有一半,水村中作定无亏。

大兄小弟当和顺,高作田埋岸莫悲。

今岁流郎莫道早,秋冬雨季倒墙愚。

庚午之年雨连绵,门前城堰水归田。

高乡大熟人欢乐,低下田禾被水淹。

小弟大兄不相会,乌金豹子亦伤悲。

高乡丫角偏宜忌,米谷成行谢上苍。

岁知地来当面死,车轮多少保安然。

辛未年来春雨时,流郎四季便相宜。

高田大熟水来晚,鱼鳞豆麦少人知。

秋冬有种果然好,丫角和顺少人知。

米谷价平多,天虫无骨也相随。

冬深雪冷人行少,半喜低田晚稻肥。

米麦价钱文一斗,鱼高柴贵谷成堆。

官有余粮词讼简,无痛保安宁。

壬申无雨土疆安,润浸田畴中下干。

高下田土宜结实,低乡种作也无偏。

大兄小弟连山看,豹子婆婆喜雨全。

丫角红娘皆有望,园林桑拓颇成钱。

提防雨雪三冬冷,六畜刑伤损破田。

癸酉年来水中流,低乡人户泪多愁。

高田禾稻七分熟,水中浸豆亦有忧。

无骨天虫不长养,下下丫角早空休。

冬季去鱼羊豆麦,傍山人病有离忧。

早以做福烧香保,秋冬幸喜八分收。

甲戌年间水少流,高低人户辄耽忧。

低田只许八分熟,患难人家病不休。

丫角相看添十犊,大兄小弟无来由。

乌金豹子添烦脑,赤脚红娘也发愁。

没米中心五七八,季冬十二月相求。

乙亥之年处处忧,高低田禾满田畴。

低田早没来成海,中亩薄薄收。

高上田禾防水过,门前柳下趁偏舟。

婆婆草籽青青翠,桑叶天虫得自由。

人病触时无和喜,屋作牛庑未晚愁。

不信但看七八月,家家门前望高头。

丙子年来雨,低乡田地没平河。

中田禾稻五分熟,高处发浩歌。

豹子乌金各宜种,大兄小弟喜相和。

谷钱七十并二四,蚕妇收成喜满萝。

鱼柴米贵人欢乐,家家安乐笑哈哈。

人间略有些儿病,拜烧香保太和。

丁丑年间雨水尤,忧来病疴水横流。

低田苗嫁多淹没,高处八分不许收。

其年宜种豆并麦,流浪四季不齐头。

但看十二月中后,雪冷霜寒小户忧。

戊寅春到水平平,夏季流郎转渐增。

低处水灾人吃苦,中高田地得丰盈。

有心丫角多添稻,无骨红娘收半成。

四季流郎长相宜,大兄小弟无心忧。

谷钱七十油盐贱,一载无忧共乐春。

己卯之年雨水稀,流郎四季欠相宜。

高乡四季人烦脑,低处收成稻满堆。

豹子乌金高下有,兄弟和睦喜相随。

忧来米谷价反贵,秋去冬来渐作堆。

不信但看十二月,家家人有小儿啼。

庚辰春雨果难祈,夏季流浪望不归。

低处田禾宜播种,高乡禾稼尽淹迟。

秋冬雨雪不停止,薄险山田不及时。

米贵须知七十八,低处人欢高处悲。

大兄小弟多相会,人病多危见别离。

不信但看十二月,家家门前纸钱灰。

辛巳年来雨水难,低乡人户告皇天。

莫言无路先言熟,春夏焦枯井断泉。

丫角夭伤焦旱死,禾苗怎得五分全。

高原缺食难去借,低处人家更作难。

断路亲朋不来往,爷儿各散分盘缠。

拆屋卖柴供口食宜早早避荒年。

壬午年间早早春,夏秋两季雨水匀。

低田也有七分熟,中田大熟众喜欣。

病少民安和顺好,不须作福免灾星。

鱼肉米谷多事问,明年依旧未逢新。

癸未之年春满阴,流郎三丈互相侵。

但看夏季添五丈,田间高低淹没深。

舟船平地能行走,鱼在房中水内存。

大兄小弟他乡去,丫角乌金两坏心。

流郎四季相交往,赤脚红娘冷吁吟。

白米价钱二十六,鱼儿八月上山林。

甲申年来四时欢,春到门前两丈宽。

大熟高田人广病,低村苗嫁自多愁。

秋收只许七分熟,米价十四有人搬。

养蚕桑贵丝绵少,丫角相看口上占。

告天求取金中宝,早早搬柴回家园。

供看经多作福,眷属得团圆。

乙酉年来雨顺行,流浪四季略添增。

高低难种田禾稻,豆麦条桑结不成。

聊有山乡八分熟,一斗增加一百文。

撑船入市门前过,见得人人饿殍形。

病患难医沿路死,欲觅尺骸到处寻。

丙戌年头雨水兴,流郎四季少增停。

高乡但有八分熟,低处半收成。

大兄小弟相和顺,赤脚乌金也有惊。

天地且喜多收获,念省经且保亨。

丁亥之年雨水通.高田禾稻定成空,

七分中熟禾苗熟,赤角乌金根自从,

大兄小弟难见面.蚕娘悲泣烂天虫,

保扶做福兴福分,年叶得兴家道隆。

戊子年春雨水流,夏来淋泽为行舟,

高低禾稻收成熟,处处得虫深在沟,

鱼米谷钱一般贱,今年丫角一般愁,

流郎九日回来病,患人多半未肯休,

供修求福佑,免祸保无忧。

己丑逢春水满川,低田处处可行船,

高乡人人多欢乐,乌全赤脚忧欲睡,

流郎四季分派定,做福家家保此年。

庚寅春到好流郎,低处中田被水伤,

夏季流郎深三丈,高乡种作十分强,

水村人户多烦恼,秋季旱年也莫当,

今年旱禾收谷好,晚稻秋虫也有伤,

烧香拜告天和地,中禾一半康。

辛卯年来雨应春,夏秋不用转家轮,

高田禾稻七分熟,低处田禾受苦辛,

丫角忧愁新米贵,大兄小弟自相亲,

五十四文一斗米,鱼肉价钱整四文,

人间多病宜,不断香烟告上神。

壬辰春季雨淋淋.水际田畴三尺深,

夏雨连秋成次第,高乡田地趁人心,

低田禾稼迟兴旺,先忧后喜得全成,

欢乐无灾害,米贵鱼多酒肉酬。

癸巳年来雨应时,流郎四季送船归,

高低禾稼多兴旺,中下田禾也不亏,

蝗虫食愁多求福,播稷安存保难时,

大兄小弟同相见,赤脚红娘笑面回。

甲午之年雨太多,夏秋田禾也平和,

高田种植田苗盛,低处田禾苦遍多,

大兄身遭鹅黄死,小弟身穿色丝罗,

今岁免得四五亩,但看一六又讴歌,

人问病患添烦恼,告天做福保安和。

乙未年来雨似筛,五谷麦常灾,

高低苗稼多忧虑,秋夏流郎没土台,

丫角有灾无结实,上下田禾一半财,

喜得无灾难,秋冬米贵水横来。

丙申年间春雨通,三尺流郎去无踪,

夏季流郎深一丈,高乡人户尽兴工,

秋波五丈添烦恼,低处田禾总是空,

中下田禾收一半,更宜丫角来顺通,

米贵添钱过,民无灾害过三冬。

丁酉年来雨降稀,夏秋二季水滴滴,

田禾大熟民安乐,兄兴弟旺笑语时,

赤脚乌金添吉利,一升米籴七分几,

歌谣满路无灾病,孝顺爹娘百事宜。

戊戌之年春雨少,夏秋雨水亦迟延,

低乡田稼多兴旺,高处苦告天,

水早田苗多做起,秋收一酌半中田,

烧香顶礼灾星退,免得灾星疾病缠,

冬到年寒防雪雨,其将米贵多长钱。

己亥之年春雨多,高低田地满成河,

夏比春间还数倍,秋冬雨季又洪波,

高中幸喜田禾熟,低处只见水来,

大兄小弟不相识,赤脚乌金吁悲歌,

丫角家家言折损,天虫成 变成罗,

米谷价钱虽不贵,路上行人无奈何。

庚子年来天大晴,夏秋无雨万民惊,

灾星照处当荒旱,略住犁牛且慢耕,

禾稻低处依旧熟,高乡低处井也尘,

十月冬来多雨雪,吉凶报应是分明。

辛丑天晴不用忧,忧愁冬贵水长流,

高低禾苗多成实,可奈苗虫低处游,

告向神天祈福,保肥蒿藕作骷髅,

婆婆入夏如青草,高处田禾八倍收,

低处稼穑七分熟,水田晚稻一半收。

壬寅春夏水匀平,力获丰登宜早耕,

秋月炎天风日恶,暮秋晚稻欠收成,

低田早稻八分熟,中下田禾有六分,

草子婆婆多有幸,深冬堆地过平生。

癸卯年来雨不通,夏秋甘泽不相逢,

高田人愁难过活,低处禾苗好用工,

小弟大兄无人问,告天早早救民生,

莫言岁熟民作叹,大雪只在腊月中。

甲辰春到流即顺,夏季流郎渐渐清,

低处田苗难长旺,高田稼穑自兴隆,

乌金豹子反成灾,丫角乞儿也受惊,

天虫少养丝绵盛,六畜秋好获成。

乙巳之年水满田,秋冬二季雨绵绵,

高乡早禾多耕种,低处告上天,

灾殃临此地,苦无力遇荒年,

田禾总得五分熟,丫角村村缺少全,

疾病传人防小口,更防六畜不填还。

丙午年来景色幽,四时有雨满田畴,

水平一尺垂平岸,远接相交五尺流,

且喜方远去,鱼虾遍野捕满舟,

大兄小弟相逢会,上下田禾且喜收。

丁未之年雨欠通,夏秋祈祷雨相逢,

先忧洪雨难收麦,后会天晴强费工,

六七月间田正旱,晚田禾稼总成空,

人行大路灰尘起,有井无泉渴死农,

民无皆不识,骨肉分别各远行。

戊申春旱饿死农,兄弟难飨夏雨通,

勤力开耕收晚稻,不然捞水总成空,

婆婆草子多兴旺,男妇收在国中,

米谷胜如珠价贵,夫妻离别不相从,

釜甑生尘子女死,更夫离门庭,

饕餮虽足身难保.典妻卖子各西东。

己酉之年雨庆生,夏秋人力及时耕,

高低稻熟人无病,大兄小弟迎,

丫角山头多,舟车水旱有人行,

官课私债无人索,满路讴歌遇岁亨,

天降蝗虫飞不广,不伤禾苗作灾萤。

庚戌年问雨水匀,春来接夏便农民,

高低稼穑皆兴旺,早晚禾苗有十成,

叶贱天蚕宜结实,妻奴子喜笑双亲,

欢乐灾殃少,保福家家更安宁,

冬月头时多雨雪,人间谷价自平平。

辛亥春来雨雪稠,青秧二麦水淹头,

桑麻叶贵蚕丝好,高下人工乐业尤,

田成春月八分水,夏伏有雨水均畴,

秋前半月逢甘露,麻豆禾苗水满丘,

及早收增半喜,秋成久雨怎堪收,

今日米谷不增价,秋深人喜闲悠悠。

壬子年来水及时,流郎秋季正依期,

无草常盈谷,苗禾丰登百事宜,

丫角婆婆相见喜,茸茸草子也无亏,

无病烧香拜,处处欢欣乐福齐。

癸丑之年低处忧,春夏秋季水长流,

高低禾稻皆成实,秋前低处早上勾,

丫角乌金多烦恼,红娘赤脚不成收,

再加米谷多半贵,大户安然小户愁。

甲寅春水渐通流,夏季连秋低处忧,

兄弟半收丫角没,田禾又被蟹虫游,

舟行半地愁雷震,米价增添上户忧,

上下通来五谷熟,多晴喜免小儿愁。

乙卯之年雨水通,流郎四季少相逢,

高低垂喜田禾熟,丫角须防有损虫,

麻麦收成桑叶贵,蚕娘少养得兴隆,

相将病患人多损,烧香礼拜告苍穿。

丙辰春季喜天晴,秋季流郎次第增,

上下各宜乘早种,低田禾稻半收成,

乌金赤脚拟多损,又被蝗虫伤弟兄,

五六月前多做福,免得到门庭。

丁巳年来雨太迟,夏秋次第水相逢,

高低种遍田禾稻,须防长蝗虫,

兄弟相见秋水大,农人烦恼半使工,

乌金赤脚红娘病,患难相逢到室中,

月秋水,人家门前水流通。

戊午之年雨更奇,流郎四季总相宜,

高低禾稻皆成实,兄弟相逢次第归,

赤脚红娘多喜乐,乌金豹子长钱肥,

欢乐皆无患,且看鱼游伴,

七八月间收割好,家家门口稻成堆。

己未年间春雨微,流郎四季定宜期,

全收兄弟开种作,高下田禾正及时,

丫角红娘多失损,乌金玉兰得便宜,

田禾十倍高六七,冬晴无雨雪花稀。

庚申春夏雨蒙蒙,秋季相逢冬亦明,

高处田禾多结实,低乡兄弟喜相逢,

桑麻皆秀蚕多种,人喜皆云此岁丰,

人病畜疾一潮去,万民欢乐福无穷。

辛酉年来雨更饶,流郎四季浪滔滔,

江河湖海不见岸,高筑堤台早固牢,

水旱九州分布定,劝君辛苦莫辞劳,

低乡也得收成好,高田处处旱田苗,

早收归家成米囤,免得蝗虫与水淘,

今冬雨雪多寒冷,预备干柴与布袍。

壬戌之年雨断流,春秋水旱向天求,

高田早种成米稻,晚见秋来大日头,

大兄小弟多成熟,乌金丫角也无忧,

红娘赤脚二分好,提防高处几种愁。

癸亥年来雨大通,流郎四季喜相逢,

高低田禾宜早种,兄弟相逢十倍隆,

丫角红娘愁不解,乌金赤角怕青虫,

虫灾但须求力,米麦平收价不同。

就是与地母经2023癸卯年预言解释相关内容,是关于米谷的分享。看完2022年地母经预测年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朝年号的唐朝年号

唐朝年号一览 : 皇帝年号时长干支起止备注高祖李渊武德9年戊寅618五月——626九年八月太宗继位沿用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丁亥627——649二十三年六月高宗继位沿用高宗李治永徽6年庚戌650——655显庆6年丙辰656——661唐人避中宗讳改称明庆龙朔3年辛酉661三月——663麟德2年甲子664——665乾封3年丙寅666——668总章3年戊辰668二月——670二月咸亨5年庚午670三月——674八月上元3年甲戌674八月—676十一月仪凤4年丙子676十一月—679六月调露2年己卯679六月——680八月永隆2年庚辰680八月——681九月唐人避玄宗讳改称永崇开耀2年辛巳681九月——682二月永淳2年壬午682二月—683十二月二年十二月丁巳改元弘道弘道1年癸未683十二月元年十二月甲子李显即皇帝位中宗李显嗣圣1年甲申684正月—二月睿宗李旦文明1年甲申684二月—八月武则天光宅1年甲申684九月—十二月光宅、垂拱、永昌、载初一般视作武则天年号垂拱4年乙酉685——688永昌1年己丑689正月—十一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载初2年己丑689十一月—690八月载初元年起用子正 天授3年庚寅690九月——692三月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大周如意1年壬辰692四月—九月用子正长寿3年壬辰692九月——694五月用子正延载1年甲午694五月—十二月用子正证圣1年乙未695正月—九月用子正天册万岁1年乙未695九月—十一月用子正万岁登封2年乙未695十二月—696三月用子正万岁通天2年丙申696三月——697九月用子正神功1年丁酉697九月—十二月用子正圣历3年戊戌698正月——700五月用子正久视2年庚子700五月——701正月元年十月复用寅正大足1年辛丑701正月—十月长安4年辛丑701十月—704十二月中宗李显神龙3年乙巳705正月——707九月神龙本为武则天年号,二月中宗复辟沿用不改景龙4年丁未707九月——710六月六月殇帝即位改元唐隆,七月睿宗即位改元景云睿宗李旦景云3年庚戌710七月——712正月太极1年壬子712正月—四月延和1年壬子712五月—八月玄宗李隆基先天2年壬子712八月—713十一月开元29年癸丑713十二月——741天宝15年壬午742——756七月三年正月改“年”为“载”肃宗李亨至德3年丙申756七月——758二月乾元3年戊戌758二月—760闰四月元年二月复“载”为“年”上元2年壬寅760四月——761九月二年九月二十一去年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宝应2年壬寅762四月——763六月壬寅年四月十五日复寅正,建元宝应。代宗李豫广德2年癸卯763七月——764宝应元年四月二十代宗即位,二年七月改元广德永泰2年乙巳765——766十一月大历14年丙午766十一月——779德宗李适建中4年庚申780——783兴元1年甲子784贞元21年乙丑785——805八月二十一年正月顺宗继位沿用顺宗李诵永贞1年乙酉805八月—十二月八月顺宗禅位,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宪宗李纯元和15年丙戌806——820十五年闰正月穆宗即位沿用穆宗李恒长庆4年辛丑821——824四年正月敬宗即位沿用敬宗李湛宝历3年乙巳825——827二月二年十二月文宗即位沿用文宗李昂大和9年丁未827二月——835《新唐书》《旧唐书》作太和开成5年丙辰836——840五年正月武宗即位沿用武宗李炎会昌6年辛酉841——846六年三月宣宗即位沿用宣宗李忱大中14年丁卯847——860十月十三年八月懿宗即位沿用懿宗李漼咸通15年庚辰860十一月—847十一十四年七月僖宗即位沿用僖宗李儇乾符6年甲午874十一月——879广明2年庚子880——881七月中和5年辛丑881七月——885三月光启4年乙巳885三月——888正月文德1年戊申888二月—十二月元年三月昭宗即位沿用昭宗李晔龙纪1年己酉889大顺2年庚戌890——891景福2年壬子892——893乾宁5年甲寅894——898八月光化4年戊午898八月——901三月天复4年辛酉901四月—904闰四月天祐4年甲子904闰四月—八月元年八月哀帝即位沿用哀帝李柷天祐甲子904八月——907三月四年三月禅位朱温,唐亡注:

1、唐隆(710六月—七月)

唐殇帝李重茂年号,不足一月。唐隆政变后睿宗李旦即位,废唐隆年号改元景云 。

2、建贞(886十月—十二月)

襄王李煴年号。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李克用进逼长安,僖宗奔兴元(今陕西汉中)。襄王李煴为邠宁节度使朱玫所俘,拥立为监国。十月,朱玫又立之为皇帝,置百官,改年号为建贞。

3、天复

前蜀高祖王建在907年九月用此年号称天复七年。

4、天祐

朱温灭唐后,前蜀王建、南汉刘隐、南吴、晋李克用、岐李茂贞、吴越钱镠等割据政权仍行唐天祐年号。其中南吴用至天祐十六年(919年),李茂贞用至天祐二十年(923年)。

中国传说中最古老太阳历叫什么

大衍历团正大衍历

大衍历

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一行撰。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见食分数,复测见恒星移动。十五年而历成。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后世历家遂相沿袭用其格式来编历。《新唐书.历志一》:“唐终始二百九十馀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又《历志三上》:“开元九年,麟德历署日蚀不效,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较经史所书气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诏特进张说与历官陈玄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玄宗顾访者则称制旨。”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六编第二章五:“一行在梁令瓒和南宫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编撰了大衍历;当时很少经过这样充分准备而后编造的历法,因而大衍历被称为唐历之冠,列为好历,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该历法系统周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一行从实测中意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甲子年是公园多少年

从1984年往前推,六十年一轮。

1984

1924

1864 清 同治三年

1804 清 嘉庆九年

1744 清 乾隆九年

1684 清 康熙二十三年

1624 明 天启四年

1564 明 嘉靖四十三年

1504 明 弘治十七年

1444 明 正统九年

1384 明 洪武十七年

1324 元 泰定元年(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1264 南宋 景定五年(南宋理宗 赵昀)

1204 南宋 嘉泰四年(南宋宁宗 赵扩)

金 泰和四年(金章宗 完颜璟)

1144 南 宋绍兴十四年(南宋高宗 赵构)

金 皇统四年(金熙宗 完颜亶)

1084 宋 元丰七年(宋神宗 赵顼)

金 大康十年(辽道宗 耶律洪基)

1024 宋 天圣二年(宋仁宗 赵祯)

辽 太平四年(辽圣宗 耶律隆绪)

964 宋 乾德二年(宋太祖 赵匡胤)

辽 应历十四年(辽穆宗 耶律璟)

904 唐 天复四年(唐昭宗 李晔)

844 唐 会昌四年(唐武宗 李炎)

784 唐 兴元元年(唐德宗 李适)

724 唐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 李隆基)

664 唐 麟德元年(唐高宗 李适)

604 隋 仁寿四年(隋文帝 杨坚)

544 南朝梁 大同十年(梁武帝 萧衍)

北朝东魏 武定二年(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

484 南朝齐 永明二年(齐武帝 萧)

北朝北魏 太和元年(北魏孝文帝 元宏)

424 南朝宋 景平二年(宋少帝 刘义符)

北朝北魏 泰常九年(北魏明元帝 拓拔焘)

364 东晋 兴宁二年(晋哀帝 司马丕)

304 东晋 永安、建武、永兴元年(晋惠帝司马衷)(一年三改号,果然是白痴)

244 三国魏 正始五年(魏齐王 曹芳)

三国蜀 延熙七年(蜀后主 刘禅)

三国吴 赤乌七年(吴大帝 孙权)

184 东汉 熹平七年(汉灵帝 刘宏)

124 东汉 延光二年(汉安帝 刘祜)

64 东汉 永平七年(汉明帝 刘庄)

4 西汉 元始四年(汉平帝 刘衍)

-57 西汉 五凤元年(汉宣帝 刘询)

-117 西汉 元狩六年(汉武帝 刘彻)

-177 西汉 前元四年(汉文帝 刘恒)

-237 往下就是战国、春秋、西周、商、夏。太多了,不写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麟德甲子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