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丁丑年十九年是哪一年优质回答明朝从公元1368到1644年共276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这276年中有5个丁丑年,分别是: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年1457 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 天顺元...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宣德甲辰年是哪一年,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明朝丁丑年十九年是哪一年

明朝丁丑年十九年是哪一年

优质回答明朝从公元1368到1644年共276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这276年中有5个丁丑年,分别是: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 天顺元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十二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五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 崇祯十年

这中间没有哪一年是某朝十九年,请检查是否有误

另外只有1421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是辛丑年,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呢

=========================================================

1368 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元年

1369 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年

1370 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年

1371 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四年

1372 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五年

1373 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六年

1374 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七年

1375 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八年

1376 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九年

1377 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年

1378 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一年

1379 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二年

1380 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三年

1381 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四年

1382 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五年

1383 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六年

1384 甲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七年

1385 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八年

1386 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九年

1387 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年

1388 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一年

1389 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二年

1390 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三年

1391 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四年

1392 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五年

1393 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六年

1394 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七年

1395 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八年

1396 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九年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年

1398 戊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一年

1399 己卯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元年

1400 庚辰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二年

1401 辛巳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三年

1402 壬午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四年

1403 癸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元年

1404 甲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年

1405 乙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三年

1406 丙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四年

1407 丁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五年

1408 戊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六年

1409 己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七年

1410 庚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八年

1411 辛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九年

1412 壬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年

1413 癸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一年

1414 甲午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二年

1415 乙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三年

1416 丙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四年

1417 丁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五年

1418 戊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六年

1419 乙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七年

1420 庚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八年

1421 辛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九年

1422 壬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年

1423 癸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一年

1424 甲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二年

1425 乙巳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元年

1426 丙午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元年

1427 丁未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二年

1428 戊申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三年

1429 己酉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四年

1430 庚戌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五年

1431 辛亥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六年

1432 壬子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七年

1433 癸丑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八年

1434 甲寅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九年

1435 乙卯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十年

1436 丙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元年

1437 丁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二年

1438 戊午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三年

1439 己未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四年

1440 庚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五年

1441 辛酉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六年

1442 壬戌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七年

1443 癸亥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八年

1444 甲子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九年

1445 乙丑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年

1446 丙寅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一年

1447 丁卯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二年

1448 戊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三年

1449 己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四年

1450 庚午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元年

1451 辛未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二年

1452 壬申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三年

1453 癸酉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四年

1454 甲戌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五年

1455 乙亥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六年

1456 丙子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七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元年

1458 戊寅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二年

1459 己卯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三年

1460 庚辰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四年

1461 辛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五年

1462 壬午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六年

1463 癸未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七年

1464 甲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八年

1465 乙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元年

1466 丙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年

1467 丁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三年

1468 戊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四年

1469 己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五年

1470 庚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六年

1471 辛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七年

1472 壬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八年

1473 癸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九年

1474 甲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年

1475 乙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一年

1476 丙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二年

1477 丁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三年

1478 戊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四年

1479 乙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五年

1480 庚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六年

1481 辛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七年

1482 壬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八年

1483 癸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九年

1484 甲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年

1485 乙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一年

1486 丙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二年

1487 丁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三年

1488 戊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元年

1489 己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二年

1490 庚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三年

1491 辛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四年

1492 壬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五年

1493 癸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六年

1494 甲寅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七年

1495 乙卯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八年

1496 丙辰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九年

1497 丁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年

1498 戊午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一年

1499 己未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二年

1500 庚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三年

1501 辛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四年

1502 壬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五年

1503 癸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六年

1504 甲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七年

1505 乙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八年

1506 丙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元年

1507 丁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二年

1508 戊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三年

1509 己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四年

1510 庚午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五年

1511 辛未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六年

1512 壬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七年

1513 癸酉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八年

1514 甲戌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九年

1515 乙亥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年

1516 丙子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一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二年

1518 戊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三年

1519 己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四年

1520 庚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五年

1521 辛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六年

1522 壬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元年

1523 癸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年

1524 甲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年

1525 乙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年

1526 丙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五年

1527 丁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六年

1528 戊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七年

1529 己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八年

1530 庚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九年

1531 辛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年

1532 壬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一年

1533 癸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二年

1534 甲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三年

1535 乙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四年

1536 丙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五年

1537 丁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六年

1538 戊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七年

1539 乙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八年

1540 庚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九年

1541 辛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年

1542 壬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一年

1543 癸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二年

1544 甲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三年

1545 乙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四年

1546 丙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五年

1547 丁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六年

1548 戊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七年

1549 己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八年

1550 庚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九年

1551 辛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年

1552 壬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一年

1553 癸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二年

1554 甲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三年

1555 乙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四年

1556 丙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五年

1557 丁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六年

1558 戊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七年

1559 己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八年

1560 庚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九年

1561 辛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年

1562 壬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一年

1563 癸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二年

1564 甲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三年

1565 乙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四年

1566 丙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五年

1567 丁卯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元年

1568 戊辰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二年

1569 己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三年

1570 庚午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四年

1571 辛未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五年

1572 壬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六年

1573 癸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元年

1574 甲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年

1575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年

1576 丙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五年

1578 戊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六年

1579 己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七年

1580 庚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八年

1581 辛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九年

1582 壬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年

1583 癸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一年

1584 甲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二年

1585 乙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三年

1586 丙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四年

1587 丁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五年

1588 戊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六年

1589 己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七年

1590 庚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八年

1591 辛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九年

1592 壬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年

1593 癸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一年

1594 甲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二年

1595 乙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三年

1596 丙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四年

1597 丁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五年

1598 戊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六年

1599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七年

1600 庚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八年

1601 辛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九年

1602 壬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年

1603 癸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一年

1604 甲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二年

1605 乙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三年

1606 丙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四年

1607 丁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五年

1608 戊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六年

1609 己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七年

1610 庚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八年

1611 辛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九年

1612 壬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年

1613 癸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一年

1614 甲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二年

1615 乙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三年

1616 丙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四年

1617 丁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五年

1618 戊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六年

1619 己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七年

1620 庚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八年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元年

1621 辛酉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元年

1622 壬戌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二年

1623 癸亥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三年

1624 甲子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四年

1625 乙丑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五年

1626 丙寅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六年

1627 丁卯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七年

1628 戊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元年

1629 己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二年

1630 庚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三年

1631 辛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四年

1632 壬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五年

1633 癸酉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六年

1634 甲戌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七年

1635 乙亥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八年

1636 丙子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九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年

1638 戊寅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一年

1639 己卯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二年

1640 庚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三年

1641 辛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四年

1642 壬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五年

1643 癸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六年

1644 甲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七年

历史以来姓周的人物有哪些``

优质回答周公

古代周公,说的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历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说。比较出名的是易经中提到的周公解梦。亦有把周恩来总理比作周公之说。

周勃

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时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绛侯”。

周亚夫

前199年-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军事家,汉族,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周瑜

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处

晋朝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南)人,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兴

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

周忱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书。 周公

周氏子

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画风“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文矩

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越

[宋]字子发,起弟。官主客郎中。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当天圣、庆历(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间,以书显学者,翕然宗尚之。然终未有克成其业者。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黄庭坚云:“周子发下笔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笔意姿媚似苏子瞻(轼),便觉行间茂密,去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邪。”《宋史本传、山谷集、墨池编》

周敦颐

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省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培公

汉族,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 周邦彦

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 周邦彦 北宋著名词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 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人。

周树人

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周树人鲁迅

周作人 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恩来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周恩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周绪德

四川永川人(1913-1975),字润吾,著名细菌学专家。周敦颐的后裔。1936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华西大学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 周绪德生前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川西行署卫生厅副厅长、西南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自1952年起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厅长,直至1975年在成都病逝,在任23年。 周绪德是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省红十字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委员、四川省工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成都分会会长、四川省科学普及协会常务委员。在细菌学的分类及细菌临床检测方面有深入研究,编有《细菌学实验教程》等著作。

周石卿

1918-1993年,安溪县虎邱镇竹园村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6岁起在其父开办的“瑞生堂”当学徒,白日工作,夜间苦读,涉及经史和岐黄之道,21岁继承父业,正式挂牌行医。1957年入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翌年回安溪县宝山医院任负责人。1958年入福建中医学院师资班深造。1960年2月入成都中医学院伤寒师资班进修。同年9月以后在福建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执教。1978年升副教授,并任教研室主任,1987年晋升教授。先后担任中华中医学会福建省分会理事、全国仲景学说研究会顾问、河南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等职务。他从医60余载,医术精湛,著述颇丰,出版《伤寒论》、《热病学》、《南方医话》、《八闽医话》等100多万字。事迹被载入《当代名老中医》、《中国医学家荟萃》。

周旋

生于1918,卒于1957,是30-40年代的著名影星、歌星,其演唱的《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上海》等歌曲,被翻唱多次,至今流传。

周培源

1902.08.28 - 1993.11.24,江苏宜兴人,1902年8月28日出生。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奖。并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瑞士苏黎士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曾在爱因斯坦指导下,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宇宙论研究。他对湍流理论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誉为“现代湍流数值的奠基性工作”。并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回国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代主席、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为我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3年11月24日,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科学家周培源同志,因病逝世。终年91岁。

编辑本段周姓历代鼎甲状元

周渭

740年--805年,字兆师,唐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先中文榜眼后中武状元。周渭是为数不多的涉足文武双科举的进士之一(如文武双科状元郑冠,文武榜眼周仁勇等)。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己未科王储榜进士第二人(即为榜眼)。该科进士20 人。知贡举:礼部侍郎潘炎。试题为《寅宾出日赋》和《花发上林苑诗》。周渭答卷《寅宾出日赋》今存于《文苑英华》。 历任汝州襄城尉、长安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守秘书少监致仕。周渭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又参加“贞师伐谋对有明法”科(即军谋越众科)考试,中武举第一(即为武状元),初授汝州襄城尉。周渭自殿中侍御史迁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十年不变。上皇践阼(即位),他本想托病还乡,有诏授秘书少监,遂任之。

周虎

1161年~1229年,字叔子,祖籍临淮,后迁居常熟,宋宁宗庆元二年考中武状元,授殿司步军同正将,任和州知州,在金兵侵犯和州时,周虎誓死守城一个月,激战三十余次,杀死敌将十余名,使金兵败退而去,周虎誓死守城,成为抗金名将,受到朝廷褒奖。退官后归居苏州,住在今雍熙寺弄之东,为褒扬周虎,苏州郡守在郡庙前建立“武状元坊”,据史籍称,此处原为三国时期周瑜故居,称“周将军巷”,宋咸淳元年,赐额改为“周武状元巷”,巷名由此而来。

周师锐

1182年—1231年,字仲祺,号仪父。玉峰(东阳铁店村(今属磐安))人。少年即工词赋,时有佳作,为士林所称。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举进士第一名,敕为状元。临试时主考官得师锐文稿喜甚,语曰:“此文何独可冠右科,在文章亦当为首选”。殿试时师锐策陈万言,皆切中时事。及第后,从戎四载,擢为门舍人知滁州,末行,留为御带器械兼干办皇城。后出知英德府,又召还归班。后又出知封州,卒于任所。

周师望

生卒年不详 福州府闽县(今古田县)人,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己丑科武举释褐(恩科)状元,官职不详。

周坦

1201年-1263年,字平父,一字平仲,世居浙江瑞安县来暮乡永安地方(今浙江瑞安市江溪坊额底村)。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状元。周坦中状元后,初授镇东军节度判官,拜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淳祐三年(1243),以校书郎进官著作佐郎。四年,为著作郎,差知吉安州。五年,出任工部郎官。据传:周坦的状元,险些被邵泽夺走。

周梦雷

生卒字号不详。磐安县(古东阳县)玉山人。宋淳化四年(1244)甲辰科武状元(该榜武状元有三种说法,一为项桂发,载于《平阳县志》,一为吕廷彦,出于《广信府志》,一为周梦雷据《东阳市志》今一并列,以供研究者考证)。及第后累官至襄阳刺史。余事不详。其兄周自强,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土,官刑部侍郎。

周震炎

1231年- ,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字名光。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状元。周震炎相貌英俊,应试时正值理宗为公主物色驸马。考官丁大全为诌媚理宗,欲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一人,遂看中周震炎,并私下告诉试题,使周震炎得中第一,夸耀为太平状元。因公主见周震炎年近三十,心中不悦,事遂被废。丁大全后因作恶多端被罢官,周震炎亦受牵连,状元头衔被褫夺,降为最末一名,死于贬官途中。

周旋

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鹿城横渎周岙人,字中规,号畏庵。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祖父思贤,父大顺,母陶氏。家道贫穷,父在周旋6岁时早逝,年未及冠,母故。家中兄妹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旋历尽磨难,不放弃学业,在20岁左右投身科举,但运道不济,科名总落在孙山外,三十岁还滞在生员衔上荡秋千。宣德五年(1430),温州知府何文渊走马上任。何文渊在温州一任六年,刚一上任就深入调查选拔当地善良子弟30余人。乐清章纶、南昱、陈钝、平阳陈玑、永嘉梁宏,以及周旋等都被选拔过来。周旋应举五次落第,经他在明伦堂日夕亲授讲课,终于在宣德十年(1435)中了举人,次年四十岁中了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后升翰林侍讲,进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国史经筵讲官等职。周旋第六代孙周应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二甲一名,授礼部郎中。

周乾

南京江宁上元县人,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武状元。官职不详。

周嶅

1502年-1566年,字嵘伯,号明溪,遂昌县十三都周村人(今三仁畲族乡周村),后居仁和周都司巷和锦衣弄之间。明嘉靖武进士,京都锦衣卫校尉,乙卯年(1555)科顺天乡试举人,丙辰(1556)科兵部会试武举第一,曾建状元坊于省城(杭州)北关门内大街,江南盐城参将。周嶅天赋很高,人又聪明机敏,是个文武全才。他精通朱熹的《周易义》,擅长赋诗作文,还写得一手好字,其真草书法遒劲有法度。周嶅天性孝友,与兄弟周峦亲密无间。周嶅为将帅,机敏有智谋,对部下能恩威并用,深得士卒之心,所以能每战有功。死后,张瀚曾为其撰写了墓志。明张瀚《参将明溪周君暨配谢氏墓志铭》载,周嶅本习文,赋质淳美,通朱氏周易,善诗文,作真草书,遒劲有法。无奈科举不与,偃蹇不遇。庚戌后,四方称兵,加意武备,每每起于民间智士,立致将帅。于是周嶅走都下,因隶籍,登武科。寻以骑射韬略,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武进士第一。名动京师,授锦衣副千户。未几,进批示佥事,守备赣州,以功进都批示佥事,拜盐城参将,再奉玺书移守岭西,不数载,累官三品,不啻贵显盛矣。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一月卒,享年六十五岁。张瀚评说:明溪挟儒术以待聘,卒不售;而以武功显,诚命矣!周都司巷以周明溪(都司)而定名;锦衣弄以有锦衣副千户周嶅府第而袭名,亦可一说。

周延儒

1593年-1644年,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授修撰。天启年间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

周世显

又名周显,生卒年不详,河北省故城县人,明朝末周太仆都尉周国辅之子,后考上状元(恩科状元),选为崇祯之女长平公主(朱媺娖)的驸马,任兵部大司马,领尚书衔,后降清。

周澍

1684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雨甘,号西坪。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年不详。清雍正八年(173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文榜眼:周渭(779) 周立舜(960) 周起(1000) 周执羔(1124) 周仁勇(1265) 周彦器(1383) 周述(1404) 周洪谟(1445) 周学濬(1844) 文探花:周配麟() 周佐麟() 周孟简(1404) 周弘(1664) 周沣(1751) 周开麒(1823) 武榜眼:周仁勇(1271) 周增祥(1880) 周选青(1883) 武探花:周自超(1793)周得三(1854)

庚辰年是明代哪一朝?

优质回答明朝:1368-1644,共经历5次庚辰年,分别是1400年(年号:建文),1460年(年号:天顺),1520年(年号:正德),1580年(年号:万历),1640年(年号:崇祯)。

惠帝(朱允炆) :公元1398年登基--公元1402年去位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年号“建文”.

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登基--公元1424年去位

出生:公元1360年--去世:公元1424年(在位22年),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年号“永乐”.

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登基--公元1425年去位

出生:公元1378年--去世:公元1425年(在位1年),为明成祖长子,年号“洪熙”.

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登基--公元1435年去位

出生:公元1398年--去世:公元1435年(在位10年) 为仁宗长子,年号“宣德”.

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登基--公元1449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7年--去世:公元1464年(在位14年),为宣宗长子,年号“正统”.

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登基--公元1457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8年--去世:公元1457年(在位8年),宣宗次子,年号“景泰”.

英宗(朱祁镇):公元1457年登基--公元1464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7年--去世:公元1464年(在位7年),年号“天顺".

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登基--公元1487年去位

出生:公元1447年--去世:公元1487年(在位23年) ,英宗长子,年号“成化”.

孝宗(朱佑樘):公元1487年登基--公元1505年去位

出生:公元1470年--去世:公元1505年(在位18年) ,宪宗三子。年号"弘治"。

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登基--公元1521年去位

出生:公元1491年--去世:公元1521年(在位16年) ,武宗,孝宗长子,年号“正德”。

世宗(朱厚璁):公元1521年登基--公元1566年去位

出生:公元1507年--去世:公元1566年(在位45年) ,宪宗孙,父兴献王。年号“嘉靖。

穆宗(朱载垕):公元1566年登基--公元1572年去位

出生:公元1537年--去世:公元1572年(在位6年),世宗第三子。年号“隆庆。

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登基--公元16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563年--去世:公元1620年(在位48年),穆宗第三子。年号“万历”。

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登基--公元16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582年--去世:公元1620年(在位0年) ,神宗长子。年号"泰昌。

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登基--公元1627年去位

出生:公元1605年--去世:公元1627年(在位7年),光宗长子。年号“天启”.

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登基--公元1644年去位

出生:公元1610年--去世:公元1644年(在位17年),光宗第五子。年号“崇祯”.

平阴县有哪些历史名人?

优质回答平阴县:是山东省会济南的市郊县,属沿海经济开放区。隋代大业二年(606年)设平阴县,此系以“平阴”命名之始。县域面积827平方公里,截止到2012年有人口37.09万人。平阴县被誉为中国玫瑰之乡、中国阿胶之乡、和圣柳下惠故里。

平阴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著名的历史名人有: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有时也称“柳下季”。他担任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其故居在山东平阴展洼村。展洼现尚存明代隆庆年间“和圣柳下惠故里”碑。当地人又称之为柳展雄。

安道一(壹):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其佛教观点属禅宗北宗。始祖达摩祖师被当权者毒死后,众僧侣为护佛法开始迁移,并改变以前由书经传播的方式,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即是此时的主要书经者。

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康有为、郭沫若都给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协会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

张景仁 北齐文士。幼孤而家贫,潜心书法,后以草隶知名。齐后主深爱之,呼为博士,被召入朝中,官至中书监。屡有升迁,遂交结权贵,目中无人,生活奢侈,生病而死。

王去执(—1190),字明道,号榆山先生。金翰林院官医。玫瑰镇石硖村人。少年时习拳练武,因母多病而学医。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赴京试医,取得头名,选入翰林院,次年死于京都。后家乡人为他建“三贤祠”,“文革”中被破坏,遗址尚在南石硖村东南。

张万公(—1207),字良辅,东阿镇人。金正隆二年(1157)进士,任新郑簿、费县簿。大定四年(1164)迁长山令,补尚书省令史,升河北西路转运司都匀判官,改大理评事、司直,四迁侍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郎中、刑部侍郎。章宗年(1190)即位选为南京路提刑使,以治绩迁御史中丞。1191年知太兴府事,拜参知政事。六月改知河中府,移镇济南。以母忧去职。复拜平章政事、资善大夫、封寿国公。泰和元年(1201)连章请辞,不许。迁荣禄大夫。致仕。1206年南鄙用兵,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按抚使。宋人请和,复乞致仕,1207年卒。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李谦(—1231年),元文士,字受益,号野斋。东阿镇人。初入东平府学,与徐琰、孟祺、阎复齐名,号“东平四杰”。后选任东平府教授,迁东平万户府经历。经人推荐,召为应奉翰林文字,先后升翰林直学士、太子左谕德、翰林侍读学士。朝廷制诰,多经他撰写。后以病辞归。成宗年间,又两次出任翰林官。仁宗时期,奉特旨赴上都,同议军国大事。授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后辞职家居,悠游山水,晚年为云翠山南天观书写碑文犹存。以文章著名于世,为文醇厚古朴,不尚浮华,为学士所宗。死后,朝廷赐其里居曰:“尚德乡”,并建“野斋书院”,有《野斋文集》传世。

侯执(—1232),初名师尹,字莘卿,东阿镇人。金明昌三年(1192)进士,任山东路盐使司判官。泰和八年(1208)7月授长武县令。贞礻右初(1213)大兵围都时,执请出募兵,护城有功,升为右补阙。1214年正月诏执与少府监丞李向秀分到西山招抚。宣宗南渡,转劝农副使,提控紫荆关等地,又迁行六部侍郎。宣宗三年(1215)4月同签枢密院,又为太常卿,行尚书六部事,拜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于河北。贞礻右四年(1216)正月进尚书右丞。时红袄军数万人入临沂、费县境。诏执行省事於东平,权本路兵马都总管,以招诱之。兴定元年(1217)4月,济南、太安、滕州、兖州等州义军并起。执遣棣州防御使完颜霆率兵讨之。前后斩首千余,招降义军元帅石花五、夏全以下壮士二万人,老幼五万人。是年冬升资德大夫兼三司使。执为人威严,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又喜荐士,如张文举、雷渊、麻九畴辈皆执进用。南渡后宰,执人望最重。

忽鲁忽都(—1305),元东平郡公,少负大志,以功臣子孙事世祖皇帝,武勇冠军。元初,忽都之兄撒刺忽渡江战没,以忽都袭其职。遣攻江南未下诸城。至元十五年(1278)授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未几,朝制分军民为二,升管军万户,仍镇扬州。至元十八年(1281)浙东杨云龙作乱寇台、婺、玉山等处。命忽都讨捕,悉平。忽都兄子术温长大,忽都陈情让还其职。江南行御史台嘉其风节,闻于上,除福建闽海道廉访使。八番、顺元等处,民番杂居,号为难制。元贞元年(1295)升忽都镇国将军,宣慰使、都元帅,镇其处。明年,罗陈、罗河、罗廉部领乡民五千户降忽都。率以入,成宗皇帝赐给锦织衣。大德二年(1298)改广西西江道宣慰使都元帅。峒瑶叛服不常,忽都治之以静。不久,梗化者传檄而定。第二年,瑶民归服。大德七年(1303)加辅国上将军,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至浙,宣布上恩,专务德化,赋役均平,士民悦服。大德八年(1304)丁母忧,居东阿,遂终于家。追封东平郡公,谥恒肃。其墓碑尤在,立於东阿镇北小河口村东。

李之绍(1253~1326)字伯宗,号果斋,平阴县人。自幼颖悟聪敏,以东平名儒李谦为师。家贫,教授乡里,学者咸集。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征名儒会修《世祖实录》,由马绍、李谦推荐,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倍受直学士姚燧的赏识,称曰:“可谓名下无虚士也!”元大德六年(1302年)升应奉翰林文字。元大德七年选为太常博士。至大四年(1311年)升承直郎、翰林院待制。皇庆元年(1312年)迁国子司业。延佑三年(1316年)升奉政大夫、国子祭酒。延祐四年十二月升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延祐六年改翰林直学士。至治二年(1322年)升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至治三年告老还乡。泰定三年(1326年)十二月卒,终年73岁。著有《果斋集》。

佛宝 ( —1333),忽都之子。元大德十年,(1306)用父廕授无锡州达鲁花赤。无锡号称难治,习俗奸猾喜讼,吏胥虐害善良。佛宝到任,咨询所以得大猾一人,置之於法,仍赭其门,以书宿罪,闻者警服。至大四年(1311)拜监察御史,行台江南,分司鄂省,廉问四道。有司举覆攸当,升奉政大夫,佥江西、湖广道肃政廉访司事时,诏下江南,理田土,有司奉行急迫,民惧於侵削。未几,蔡五九作乱,江西大扰。佛宝以计擒蔡五九,人服其智。泰定间授亚中大夫、宁国路总管。不久,谢印归家,居东阿别墅。力田奉亲,15年卒。

师逵(1365~1427)字九达,平阴县东阿镇南市村人。少年丧父,事母至孝。明洪武年间任御史。后任陕西按察使,到任时监狱关押千余人犯,他用十余天就按犯人的罪行轻重审定处理完毕。母亲死后,回乡为母守墓3年。明永乐元年任兵部侍郎,后任吏部侍郎。永乐四年(1406年)建北京宫殿时,曾督办采伐木材。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总督粮饷。洪熙元年(1425年)任户部尚书兼管吏部。宣德二年(1427年)正月卒于官,享年62岁。

何海晏(生卒年不详)字治象,号敬庵,平阴县城关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四川顺庆府推官。何海晏英敏详明,系断无讳。巡按欲试其才,以嘉陵晚望为题,他援笔立就。后升吏部主事、文选司郎中、太仆寺少卿、河南布政司左参政。明嘉靖年间参与纂修《平阴县志》(8卷本,已失传)。著有《敬庵斋集》、《候虫鸣诗集》等。

刘隅(1489—1566),字叔正,别号范东。明正德丁丑年(1517)进士,任福建道御史,因抗疏言事,颇有人望。出按江北,清理冤抑,惩治贪残,击断无讳。督南直学政。出为四川按察司佥事。山寇李绍祖聚众千余,行劫郡邑,杀一将校。隅集兵冒雨往擒之。论功赐白金文绮。世宗南幸承天,隅在河上除道。为龙舟以济,规制宏敞,钲鼓有节,舟无人声。上御之喜,问谁所为,辅臣言大将军勋以隅名对,且言其有文学。时隅方绯衣席帽杖而往来河上。上望见悦之。行宫之灾也,失御前珠旗,大索不获。至是,使隅还,求之,居数日,得珠旗而献,上谕喜,即以为河南按察使。比至承天,诏以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明嘉靖庚子年(1540)奉命城沙河行宫,宫成晋副都御史。隅沉毅,有大略,善用兵。会西辅多事,下令所部缮完城邑,百家之聚皆有雉堞。会巨盗王士举以二千余人流劫七省,隅协各省兵吏剿之,论功赐白金文绮。隅用兵不惜小费,厚赏死士,挥金帛若弃。即有失律必置重典。以是人乐用命。言官以犒军费巨,劾隅。有诏罢归听勘。隅既归田里,家居30年。构筑精舍东流泉上,与一二故知泛泳呼啸其间,不见过客。嘉靖丙寅年(1566)7月19日无疾而逝,享年77岁。至今洪范池镇书院泉旁精舍遗址尚存。

侯钺(约1515—1574),字义甫,别号鹰泉。明佥都御史。金丞相执之后,东阿镇邢沟村人。魁岸大度,戟髯电目,多智略,有计数,论事侃侃,口若悬河。为人和易可亲,善诙谑,不为崖异。举嘉靖辛丑年(1541)进士,善画人像,曾绘同榜进士300人貌,历久,无人不晓大名。授工部主事。奉命修元恩桥於涿州之南,年59卒。

赵云翔 字元举,号寿峰。明隆庆戊辰年(1568)进士,授文安县知县,以明敏见称。入为户部主事,改兵部,历武选职司郎中,升陕西按察司副使,住兵延绥,加左参政。为人伟岸豁达,磊磊有心计。奉命视边。将吏威服。兵备榆林,常常亲历套塞,内外帖然,边垂安宁,其功尤著。

孙珫 字玉耳,号湛明。弱冠举孝廉。明万历庚辰年(1580)进士,授浙江钱塘令,清操惠政卓冠一时。徵拜江西道御史,独立敢言,不避权贵。出按陕西,值宁夏之变,殚心筹划,竟歼巨寇。再按顺天,秉公执法,贵戚敛手。因与相党忤,出为山西左参政,分守河东。时矿使初出,势力很盛。珫极力禁止,民赖以安。以时事渐难,不乐久仕,请归乡里。创建兴文馆于东门内,延师教邑中子弟。

孟一脉(1535—1616),字淑孔,别号连珠。旧县乡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山西平遥知县。平遥地瘠俗悍,军民常发生争斗,已打死粮官6人,逮捕人犯6万多。孟一脉到任后,审定了罪犯,释放了无罪人员。击断明决,处治适当。他还均土地,减赋税,组织3万多人,开垦荒地800多顷,鼓励他们安心生产,不要到处流动。孟一脉在平遥为官5年,开荒积粮10万石。他还修学宫,培养选拔人才,以廉洁能干升任南京御史。万历六年(1578)因上书请召直言敢谏的傅应祯、周元标、艾穆、沈恩孝诸臣回京,被削职为民。万历十一年官复原职,因上书皇帝“减宫女,开言路,重教化,禁淫侈,习战守”被贬为建昌推官。到任后,他起用李庆扬丈量土地,梳理凤阳屯政,救济饥民,政绩卓著。迁南京右通政,7年后因病请归故乡。回乡后孟一脉常和于慎行游山玩水,写诗论文。万历四十一年(1613)孟一脉被任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南赣地处江、楚、闽、广四省交界处,军民杂居,岗民为乱,加上连年的水旱灾,饥民载道,三军待毙。孟一脉到任后,请捐免专卖税救济饥民。岗民降服,江、楚、闽、广随之安宁。3年后,朝臣推举孟一脉为左副都御史。还未任命,因有人告发他纵子骄横,遂以病辞归。卒年81岁。死后诰赠副都御史。

于慎言(1536—1564),字无择,号冲白。明中丞刘隅外孙,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于玭第三子,于慎行三兄。自幼新颖奇异,垂髫即工诗赋,才思敏赡。十四岁,入省试,虽御史赞其文,但参政万豫章,见其年青不予入取,后又赴省闱,被举为高魁。十七岁中嘉靖壬子科举人。青年早逝,有《冲白斋》存世。

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平阴县东阿镇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元年(1573年)(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后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诏为詹事未上任,后朝中推出7位阁臣,首为于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归家,后卧病不起,起草遗疏,请皇帝“亲大臣,禄遗逸,补言官”。数日病死,年62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行及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之冠。著有《谷山笔麈》(18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0卷)。编纂《兖州府志》。

于玭 于慎行之父,字子珍,别号册川,弱冠举于乡。授许州知州。城圮,设法修城竣池,树柳筑堤,壮丽甲诸郡。其后大盗师尚诏过而视其城险,不攻而去。城西湖上有书院一区,玭拓其制,为舍数十间,选生徒训之。故给事杜桐家颖,渔食乡里,所杀埋人十余辈,御史捕之极,辄以兵拒捕,御史属许昌,玭以好谕杜,御史君欲得给事一白,岂遂相苦耶。杜闻许州名,锄恶无所避,敛手自请,卒不得逸。三年,令行禁止,路不拾遗。以母丧归,服阙,补陕西静宁州。属郡大灾,玭请赈于台省,不许,度再请即涉旬月,乃以便宜发仓廪假穷民,而牒台省请罪。於是郡民皆活而台省愈贤玭矣。满考迁平凉府同知,平凉即静宁大府,诸部使雅知玭檄令,摄府事又时时引他郡邑,覆一切利病及稽金城、酒泉将吏功罪,而陇洮间茶马之役亦令主之,皆当情法,压人望。韩王宗人繁衍,多不法,往往聚府门挟弹丸,睨守丞,玭欲警其心矣,其人入,乃曰:“今有急事同诸君剖之。”对客立断,俄顷皆决,客竦然敬服,挠法者屏迹。大豪高良据二苑,为庆王献,横侵山中,吏不敢捕,监司以檄移玭,玭计诏良,遂捕之,按以法而王亦改容,婉谢,二苑之民更生者皆玭德也。督府廉其才,表庆阳守,玭以子慎言举於乡,遂不欲再仕,乃拂衣去之。后,五十余而卒。

乔学诗(1557—1630),字言卿,别号皓硅。东阿镇人。明万历丁丑年(1577)进士。司理永平,执法不避权贵,平反冤案,安抚百姓,治绩京畿最优。后迁缮部,缮修九门一新。升俸一级,出任卢州。守卢一年,备荒良至,卢人德之。三年任满,升副川东臬。戊戌参藩陇右,辛丑掌晋臬。不久病归。甲辰,治差於河东。不久升右布政使,又升广东左布政使。到任后,檄拒高寀入广东督税。不久,中暑湿。借故北归。历任治绩炳炳,其最大者如大内灾,采木之使四集于蜀,鸡犬不惊。晋苦旱,民将逃亡四方。学诗放赈安民。秦中流贼掠河东,毅然请兵芟除之。归后,开荒作西圃,种花植竹,不问门外事。卒年73岁。葬于停山西之先茔。

张鲤 字禹门,一字翼若,号翔溟。明万历庚戌年(1610)进士,授河南开封府封邱县令,调祥符县。徵拜江西道监察御史。正色立朝,有直声。崇贞二年为太仆寺少卿。著《西台奏议》。

赵贯台 字紫垣,号墨庄。明崇祯丙子年(1636)京试亚元。清初乙未年(1655)选授彰德府司理。时值进取云贵,日夜督粮,政简刑轻。迁临洮同知,捐奉修桥,以通甘宁、庄浪等镇,行人称便。又补巩昌同知,督抚嘉其清廉。致仕放怀诗酒,有诗文集藏于家,所修有《滑县志》、《彰德阖属志》、《李邺园爰书》、《平阴县志》传世。88岁卒。

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作庭。平阴镇孙官庄人。清顺治乙未年(1655)进士,选庶吉士,改授礼科给事中。历吏、户、礼三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翰林院提督四译馆,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前后任职20多年,惩贪剔弊,侃侃敢言。孙光祀居官少司马时,云南吴三桂叛变反清。时,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尚在都城,孙光祀上书皇帝,请求诛杀吴应熊。奉旨诛杀吴应熊后,吴三桂警疼而死,外患遂平。孙光祀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录取的多是当地英才,中试的106人中,经过几次考试,考中进士的64人。任太常寺少卿时,上级考校译字生,惟有孙光祀最谨慎小心,还捐献俸银修茸馆署,很得馆生的拥护。乙未年,孙光祀回到家乡,正赶上灾荒,便拿出自己的粮食500多石,救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的饥民。每日每户发给升余,持续4个多月,救活饥民1千多人。以后,又遇灾荒年月,他两次捐谷赈济贫民。孙光祀在乡间的三十多年间,每年还散给贫穷的亲戚族人粮食三十多石,让他们维持生活。平阴城南的孙官庄,地处山区,当地百姓吃水困难。孙光祀出资凿井,凿10多丈深井出水。村中有一条山沟,交通不便,他又出资建起一座连接南北的石桥,以利百姓往来。至今,孙光祀出资凿的水井、建的石桥还在使用。著有《詹余轩集》8卷,收入《四库全书》。

朱鼎延(1603~1669)字元孚。清初兖州平阴人。明代永嘉侯朱亮祖的后裔。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考中进士。清顺治初年被经巡抚方大猷举荐为礼部主事,又迁郎中,考选云南道御史。后任太仆寺少卿、左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工部左右侍郎,督修乾清宫,竣工后晋升工部尚书。以母病乞归,奉养十余年,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不经营家产。曾多次-朝廷,谈论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主张治理国家要法与礼并存,五刑与八议共施,文武并用。着有《奏疏》、《知年初集》、《蘧未庵集》等。

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祚庭。平阴县孙官庄村人。顺治乙未进士,选庶吉士,改授礼科给事中。历任吏、户、礼三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太常侍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康熙十八年回籍,遇岁大饥,捐粮500石,救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饥民千余人。后又两次捐谷济贫。出资为城南孙官村凿井、建桥,倍受家乡百姓称道。

熊渭徵 字瑞西。先习文,后习武。清康熙癸酉年(1693)武举,丁丑年(1695)进士,授扬州营城守备,因府县事沉,协理民情。在任杜绝私馈,减差役,省刑罚,减繁就简,分俸赈贫,于政事称其清廉。历15年,民感恩建生寿碑5处,并置庙祭祀。

秦维翰(1794--1865),字景君,东阿镇人,清咸丰乙卯年(1855)恩贡生。赋性刚介,品端学粹,尤善书法,其用笔以欧柳为宗。小楷为泰安七署之首。山东省院前石坊上“齐鲁总制”四字,洪范池石栏前,镶嵌的“龙池”两字,为其墨迹,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东阿镇。享年71岁。

孔宪海(1854—1926),号镜清,平阴西关人。少攻诗书,学成后在泰安等地教书三十余年,后因年迈,不胜路途奔波,生活清苦,即回乡教书。他看到了乡里闭塞封建,女子受到封建礼教束缚更甚,遂于民国三年(1914)在县城创办私立女子小学一处。他力破女子裹足不出户的遗俗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宣传男女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奔走四关,登门劝说乡亲让女子上学读书。在他的宣传劝说下,先后有十几名女子入学。他在教学之余,向学生宣传女子求解放、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想,劝导学生放脚、剪发并带领学生上街宣传移风易俗。1918年女子小学改为县办,孔宪海任县女子小学校长,仍坚持亲自授课。在教学中注重学业道德并重,为平阴培养了一批女干部。1926年春病逝。

翟化鹏(1857—1926),字溟南,平阴城里人。清咸丰丁巳年(1857)生,29岁考中举人,36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到刑部供职,40岁(光绪二十二年)时记名总理衙门章京、转外务部章京、榷算司主事,升员外郎。50岁时清帝退位,散居北京。有《柳泉唱和集》、《樵语》、《鹿樵诗存》等著述。光绪年间曾纂修《平阴县志》。

张裕鋆(1859—1920),字竖伯,号鹤舟令。直隶州州判、知名书画家。平阴镇孙官村人。自幼好学敏求,尤其酷爱书法绘画。27岁时(光绪乙酉年)考取拔贡,壬寅恩正并科副榜,五品衔分省补用直隶州判。后被派往兖州为官,在任期间仍勤学书画,曾多为州府官员和好友作书画,深受同僚赞赏。他性情孤傲,涉世洒脱,落落有古人风。书法汉魏,画宗倪(倪瓒)黄(黄庭坚),蓄有法贴二千种。清末政治腐败,他对当时官府的政治制度不满,辞官归里,隐居赋闲。回乡后,仍笔耕不辍,苦心研习书画,故笔力更加深厚。一次,他请人用车子推着去泰安访友,途中旅费不足,在一店内挥笔作画一幅,送予店家顶了饭钱。众人见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皆赞不绝口。他在东平一友人家作客,时逢春节,友人请他书写春联。他应允后,只顾饮酒叙谈,迟迟没有动笔,直到傍晚,他才令人把纸贴在门上,运笔一挥而就。次日,乡人见其笔势苍劲深厚,舒和流畅,大加赞扬。他晚年尤喜草书,善画山水。县博物馆藏有他巨幅中堂《冬菊》和对联。他一生勤于书画,造诣颇深,在兖州、泰安有较大影响,被后人誉为平阴清末书画家。

王承训 字绍伊,又号绍彝。东阿镇东门村人。他由优廪生考取了清宣统己酉年(1909)拔贡。庚戌年(1910)朝考二等。候补河南知县。民国公举为山东省议会议员。他的文章富丽,学问渊博,当时为一方之冠。赋性刚直,遇事敢言,正义庄论,凛然可畏。书摹柳公权,画仿芥子圆,书画俱佳。有幸得他的片书只字者,莫不珍而藏之,秘不示人。不幸未60而卒。

朱名炤(1863~1949)字潜斋,平阴县城南门里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曾先后任河南省项城县、陈留县及山东省济宁县县知事和山东省长公署秘书、河南省长公署高等顾问等。1912年任河南省项城县县知事时,袁世凯的族叔袁六私种鸦片烟苗40亩,朱秉公执法,限期拔除,袁六置之不理。朱调集民夫强行将烟苗拔除,并运回县衙封存,同时将袁六捉拿归案。后辞官回乡闲居,常为县内小学讲学。1935年编修《平阴县志》,成稿未印。济南解放后闲居济南。1949年病逝,享年86岁。

何宗莲(1871~1939)字春江,平阴县平阴镇南门村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入定武军充军校。甲午战争爆发,奉命驻守海城,率领数百名士兵与日军激战于摩天岭,屡胜。历任保定将弁学堂总办、陆军十二协统领、第二协统领、第一镇统制、甘肃河州镇总兵。1912年升察哈尔都统,不久又升陆军上将、弼威将军。袁世凯窃取民国政权组织筹安会时,何宗莲退出官场,回到济南。1915年在济南创办华兴造纸厂、丰年面粉厂。1921年山东发生特大旱灾,遍及五十多县,何邀张振卿、吕镜宇、毛稚云等人筹建山东省赈灾公会和红十字会济南分会、灾民救济会,何被推选为省赈灾公会会长。先后募集赈济款数百万元,救济百姓数十万人。1939年病逝,终年68岁。

何丰钰(1873—1923),字元章,平阴县城南门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曾任新建陆军左翼二营管带、统带,驻守闽县龙川。时逢武建军索饷哗变。何丰钰所统部属屹然不动,遂使哗变平息。辛亥革命爆发,何丰钰响应。民国建立后,升任二十五团团长,兼海州民政长。民国二年(1913)国民军远征蒙古失利,何丰钰独倚偏师助战,收复奎苏、昭朵苏两要地。民国六年(1917)山东省改编民军,因将骄兵悍,无从下手,遂派何丰钰前往安抚,才使改编顺利完成。不久,何丰钰升新军训练司令。1920年任兖州镇守使,兼陆军第六旅旅长,8月接受兖州防务,开始对滕、峄一带土匪进剿。历时两年,先后歼灭几股土匪。1922年秋,击毙匪首骨干孙美珠后,土匪气焰日渐衰颓。直奉战争紧张后,属直系的何丰钰部被调出剿匪前线,驻守铁路沿线。剿匪由潘子和旅担任。1923年初,潘旅剿匪不利,又调何丰钰旅剿匪。匪首孙美瑶对何旅恨之入骨,便带千余人,于5月5日在何旅后防的临城至沙沟一带,劫袭了第12次列车。劫去旅客200多人,其中有美、英、法、意等国20多人,打死一名英国人。劫车事件引起国际上的重视,6月26日何丰钰被免去兖州镇守使职。不久,又任曹州镇守使。1923年,东南起义,讨伐曹锟贿选。何丰钰南下上海时任松沪护军使的兄长何丰林料理军务,不久病死,终年50岁。死后,段祺瑞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宣德甲辰年是哪一年 明朝丁丑年十九年是哪一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