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50+1”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但是否该考虑撤销该政策目前依然扑朔离迷。目前欧冠...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甲转播各队收入,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

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

“50+1”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但是否该考虑撤销该政策目前依然扑朔离迷。

目前欧冠以及欧联杯的第一轮淘汰赛已经全部结束,六支代表的德甲参加欧战的球队,居然只有法兰克福一支球队成功晋级,其余如拜仁、多特等强队均折戟沉沙。在欧冠赛场上,更是出现了拜仁、沙尔克04与多特在八分之一决赛中被英超球队团灭的惨剧。

德甲球队虽然低调,但其在欧战上的竞争力并不弱。德甲球队不仅常年能进入欧冠四强,在2013年还有过拜仁与多特会师欧冠决赛的盛况。仅仅数年,德甲被衰落至此。不少球迷甚至德甲俱乐部的管理者认为,罪魁祸首在于德甲实行多年的“50+1”政策。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这一政策的限制,导致德甲球队得不到足够的投资,自然竞争不过其他联赛。

那么,“50+1”政策究竟是什么?它是否限制了德甲球队在欧战上的竞争力?让我们细细道来。

“50+1”政策及其目的是什么?

“50+1”政策的具体规定比较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下面这一简化版的规定内容即可:在各德国地区注册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中,球迷会员群体在俱乐部中的投票权必须超过总票数的一半。也就是说,球迷会员群体实际上决定了俱乐部决策是否能够通过与实行。

首先,“50+1”的意思实际上是指球迷会员拥有一半的投票权,而并非真的是51%的投票权;其次,这一政策只对职业球队有效,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最后,拥有投票权的并不是所有的球迷,而是成为该俱乐部的会员们。

不过,即使如此,球迷们的意见对于德甲俱乐部的决策也非常重要。即使大如拜仁这样的德甲巨无霸,在遇到如主席选举之类的大事时也必须召集所有会员进行投票。

很显然,“50+1”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俱乐部是球迷们的俱乐部,而不是资本手中的玩具。德国的足球俱乐部和欧洲其他大部分俱乐部一样,最初都是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并在民间足协的组织下聚在一起形成大的联赛,可以说是真正的“源于人民”。为了保证球迷们始终是足球的主导者,这才有了“50+1”政策。

“50+1”政策对德国足球有哪些影响?

在“50+1”政策的保护之下,德甲联赛堪称欧洲乃至全球足球联赛当中的一股清流。即使在西甲、意甲与法甲联赛,仍然有许多小球度因为战绩较差等原因吸引不到足够的球迷,每次主场比赛看台上都冷冷清清。

而在德甲联赛,由于“50+1”政策的原因,球迷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俱乐部与自己的紧密联系,因此几乎每场比赛球场都能坐满,几乎每支球队的主场气氛都堪称魔鬼主场。德甲官方一直骄傲地称自己这里有“最纯粹的足球”,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50+1”政策。

但是,“50+1”政策最大的不利之处就是限制了资本对于俱乐部的投资。“50+1”政策本身并不限制外来资金的注入,但即使投入再多,由于该政策规定球迷会员群体必须占有一半的投票权,投资方依旧无法掌控俱乐部。光投钱但是拿不到决策权,如果真有哪个资本家愿意这么干,那他不应该叫资本家,而是应该叫慈善家了。

除了“50+1”政策,德国联赛还有着全世界最为严格的财政审查制度,基本上要求每家职业俱乐部都要做到盈利。如果近几年亏损太多,那就将被毫不留情地取消参赛资格。因此,德甲俱乐部基本搞不了什么抵押贷款之类的骚操作,再加上“50+1”政策对投资的限制,各德甲俱乐部对财政支出只能严格控制。

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多特蒙德俱乐部。大黄蜂于上世纪末曾经击败尤文图斯拿到过欧冠冠军,那时的多特蒙德兵强马壮,可谓是德甲俱乐部的代表。换做其他联赛的俱乐部,很有可能就会继续加大投资,把自己的主力队员留住,争取多拿几个冠军。

然而,受困于“50+1”政策,拿不到投资的多特蒙德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硬扛着给主力球员加薪,结果短短两年之内就到了破产的边缘。为了不被勒令降级,多特蒙德只能将自己的训练场以地皮的形式卖掉,之后再租回来使用。如此挣扎了十年的时间,多特才将自己的训练场赎回,并等到了自己的下一段辉煌。

另一个例子就是德甲“班霸”拜仁。拜仁慕尼黑由于经常从德甲其他球队买人,因此落了个“挖掘机”的恶名。然而,在财大气粗的“西超”与英超球队面前,拜仁也只能算个中产阶级。年年花几亿欧元的皇马巴萨与曼市双雄自不必多说,就连一向以抠门著称的阿森纳,其转会支出也经常比拜仁要多

在这个身价上亿的时代,拜仁的引援身价记录依然是哈维-马丁内斯的4000万欧元,德甲在转会市场上的竞争力可想而知。本赛季拜仁被淘汰出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阵容严重老化而无力及时更新。从这个角度来看,说“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取消“50+1”政策?德国球迷们可能不答应。

既然“50+1”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俱乐部的投资,那为什么不向德甲官方提议取消它呢?事实上,关于“50+1”政策是否该被取消的讨论几乎每个赛季都有,但最终都没有了下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本地球迷对该政策的大力支持。

之前我们已经说到过,正是因为“50+1”政策的保护,使得德国球迷始终是当地俱乐部的主人。如果没有这一政策,资本必然会大量进入德国的足球市场,那么球迷对俱乐部的投票权也将迅速失去。正因如此,自“50+1”政策诞生的第一天起,广大的德国球迷就成为了它最坚实的天然盟友。

德国球迷不仅不希望自己的俱乐部成为资本家的玩具,对于其他试图破坏“50+1”政策的俱乐部,他们也会自发地排斥甚至痛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绕开“50+1”政策的规定,莱比锡红牛俱乐部的球迷会员名额只有八人,并且八人都是在红牛公司持有股份的高管或老员工,这样一来红牛公司实际上对莱比锡红牛有着100%的决策权。

对于这样一支破坏传统的球队,德国球迷们表现出了充分的痛恨。自莱比锡红牛还在低级别联赛开始,这支球队的比赛就充满了不平静。对手的球迷不仅会对他们辱骂整场,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不只一次有人在莱比锡热身的草皮里撒铁钉!德国球迷对“50+1”政策的维护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有部分球迷对于取消“50+1”政策持积极态度(尤其是新生代的德国球迷们),但总体来说,反对的声音还是占到了大多数。在球迷们如此激烈的反对之下,即使许多德甲俱乐部都提出过取消“50+1”,但最终也只能作罢。

有没有办法绕开“50+1”政策?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需要遵守“50+1”政策。“50+1”政策中有一条豁免条款:如果一支球队在该政策执行之前已经由同一投资者连续投资20年,那么该球队就可以不用遵守“50+1”条款。

比如勒沃库森,这支外号为“药厂”的俱乐部是由著名制药公司拜耳集团成立的,它最初其实就是拜耳员工组成的“厂队”;而沃尔夫斯堡是由大众集团成立的“厂队”。这两支俱乐部在“50+1”政策执行之前就已由各自的公司投资超过20年,所以他们不需要遵守“50+1”政策。当然,现在拜耳集团与大众集团基本也不怎么投资了,这两支球队基本是盈亏自负。

前面我们说过,“50+1”政策只适用于职业球队,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那么,如果一支由资本投资的球队升上了德乙甚至德甲,那又该怎么办呢?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德丙甚至更低级别的俱乐部有什么好投资的?但这样奇葩的情况却真的出现了,还出现过两次:

第一支球队是霍芬海姆。霍芬海姆原本只是德国一个小村镇的低级别球队(这也是其绰号“霍村”的来历),但在当地老板霍普的大力投资下,霍芬海姆完成了联赛级别的三连跳,并于08年升入德甲联赛。

当霍芬海姆于07年升入德乙时,德国足协就有些头痛了:霍普是从1989年就开始投资霍芬海姆了,那时候的霍芬海姆甚至只混迹于德国第四级别联赛,自然不用遵守“50+1”政策。现在他们升上来了,要霍普放弃对俱乐部的话语权,总有种过河拆桥的意味。

然而,德国足协仅仅施了一下压,霍村的球迷们就先倒戈了:他们组织集会,主动要求老板霍普放弃对俱乐部的投资!在一番沟通之后,霍普保留了49%的决策权,但这位投资俱乐部将近20年的霍芬海姆本地人估计也寒心了。从此以后,他对霍村的投入就大大减少了。

另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莱比锡红牛。为了绕开“50+1”政策,红牛集团也是从低级别就买下了莱比锡这支球队,并用八名红牛员工组成了所谓的球迷会员团体。除此之外,为了规避德国足协不允许在队名中体现商业元素的规定,红牛集团将队名中的缩写“RB”解释成了德语中的“RasenBall”,即“草地球”。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个“RB”实际上是英文“RedBull”的缩写。

是否真的有必要取消“50+1”政策?

说一千道一万,之所以在几乎所有德国球迷都反对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俱乐部想要摆脱“50+1”政策的制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由于没有投资,即使是拜仁这样的豪强也经常在转会市场上受制于人,更不用说其他的德甲俱乐部了。

近几年来,从德甲被挖走的顶级球员数不胜数,如姆希塔良、奥巴梅扬、萨内与比达尔等;但从其他联赛加盟德甲的却都只是格纳布里、科曼、巴舒亚伊与帕科等差一级别的球员,唯一可称得上巨星的J罗目前还只是租借,拜仁为了从皇马买断他甚至有可能花费一整个夏窗的预算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德甲是全世界财政最健康的联赛之一,这和各俱乐部由于“50+1”政策养成的良好习惯不无关系。意甲与西甲每年都会有一些小俱乐部陷入财政危机,轻者降级,重者甚至直接重组,但在德甲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除了取消“50+1”政策,其实德国足协也在想办法提升整个德国联赛的商业化程度。众所周知,英国俱乐部之所以那么有钱,最大的原因其实不是俱乐部老板投资多,而是整个联赛的转播分成多。

以2017/18赛季为例,当年的收视曼联分到了1.9亿欧元的转播权收入,而垫底的西布朗也拿到了1.1亿欧元。可以说,对于大部分英超球队来说,土豪老板并不是他们获得高收入的原因,电视转播费才是。

那德甲的情况如何呢?其实在2016/17赛季,拜仁足足拿到了9600万欧元的转播分成,整个德甲的转播权分成超过10亿。虽然这些数字比起英超来还是少,但相比之前的德甲已经好太多了。要知道,在拜仁勇夺三冠王的2012/13赛季,他们的转播分成只有可怜的2500万欧元,整个德甲加起来也只有4亿欧元!在五年之内,德甲的转播权分成已经涨到了之前的2.5倍。

这一数字虽然不能与英超相比,但已经和西甲联赛很接近了。2017/18赛季,整个西甲联赛的转播权分成为15亿,并且三支降级队加起来只拿了3000万欧元左右,而德甲转播收入最低的球队都能拿到这个数字。

总结:德甲不缺投资,缺的是慢慢积累的耐心。

资本并不是傻子,如果有资本愿意进行长时间的投资,唯一的原因就是有利可图。英超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大老板,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高额的商业回报。而德甲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电视转播分成的数额也大幅度上调了,既然如此,那还需要资本的注入干什么呢?

德甲各队能拿到的转播分成相比西甲来说更加均衡,大家能拿到的总额也在慢慢提升。所以在笔者看来,只要多积累几年,将目前拿到手的资金进行妥善的运转,德甲各俱乐部的账面资金肯定会增长不少。德甲各俱乐部之所以抱怨“50+1”政策,不如说是对隔壁联赛疯狂烧钱的羡慕。其实只要有耐心,德甲早晚也能在转会烧钱榜上与各大联赛一争高下的。

英超为什么这么有钱

英超球队为什么能在转会市场上近乎集体性地疯狂投入?最直白的答案自然是因为赚得多。以2011-12赛季为例,英超俱乐部总收入达到23.6亿英镑(远超德甲的15亿、西甲的14亿、意甲的13亿和法甲的9亿),增幅达4%,未来单赛季收入更可能超过30亿。收入最主要的三大组成部分便是电视转播收入、比赛日收入和商业收入,转播收入在中小球队收入中的比例,普遍占到60%。而仅电视转播分成这一项,英超球队就足以获得超出其他联赛的优势。

英超的转播费分配秉持集体主义的做法,分成方案维护公平至上的准则:国内转播总收入的50%被平均分配给20支球队;25%作为成绩奖励分成,根据球队的联赛最终排名由高至低分配;最后25%则是设施费,根据球队主场比赛转播场次的多少分配。海外转播版权收益也是平均分配。

以2012-13赛季为例,平均分配收益为每支球队固定收获1380万镑;海外版权收益也是每队1893万;每一个联赛排名价值755881英镑,这导致的结果是榜尾女王公园巡游者与榜首曼联在成绩奖励分成上差距达到1512万;总计收入,冠军曼联得到6080万英镑的转播分成,这是英超史上单赛季最高,收入最少的球队女王公园巡游者得到3975万,最高与最低的比率不过是1.53:1。

集体主义的分成,赢得的是共同富裕,一起壮大。而其他联赛分成的模式,则最终导致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西甲目前的模式是俱乐部各自出售转播权益,这导致了利益分配的极度不均:巴萨皇马两家拿到的转播收益(占总额46.6%),几乎等同于另外18家的总和。上赛季双雄各自拿到1.4亿欧元,第三名马竞4200万已经是他们的零头,塞维利亚(2400万)、毕尔巴鄂(1700万)这等劲旅已经很难过日子,阿尔梅里亚(1200万)这样的平民球队更是举步维艰,转播费最高与最低球队的比率达到了惊人的14:1。转播费的不平衡,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双雄富连阡陌,其他球队贫无立锥,像拉科鲁尼亚这样的昔日豪强,如今也面临破产威胁。

意甲模式颇为复杂,赛季为例,既有固定的平均分配收益(占总额40%,每队1900万欧元),又有根据球队拥有的球迷(占总额25%)、所在城市居民(占5%)由多到少分配的收益,还有根据上赛季排名(占5%)、近5个赛季排名(占15%)、历史成绩(占10%)由好到差分配的收益,最终尤文图斯拿到了9509万欧元,米兰双雄在7900至8000万间,那不勒斯和罗马均在6000万上下,最少的佩斯卡拉、锡耶纳只是刚过2000万。

意甲分配方案仍然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相比之下,德甲模式更接近于英超的“均贫富”。职业联盟将电视转播收入的70.5%分给德甲,20.5%给德乙,其余归更低级别,德甲各队分配标准是近4个赛季的排名比较,其中本赛季占最大权重(40%),往前依次递减(每赛季递减10%),最终做出一份综合排名。第一名可得到转播收入总额的5.8%,此后每个名次递减0.16%,至最后一名收入为2.9%。这样,转播费收入最高的拜仁(2583万),与最低的菲尔特(1292)之间比率大约在2:1。

集体主义的分成,换来了英超球队水平的平均化,联赛的竞争激烈程度加剧,最终换来的,是球市的发达,与电视转播费的不断水涨船高,刷新历史纪录。1992年英超成立后的第一份转播合同总价不过2.5亿英镑,等到2010-2013期间的合同,英国国内直播版权便达到17.73亿,加上集锦和海外版权,合同总价达33.82亿,而新赛季开始执行的2013-2016新合约,国内直播版权即超过30亿,加上海外版权总价超过55亿。

BT(英国电信)以强势的竞争势头,从Sky(天空电视台)手中分得一杯羹,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为英超转播付出三个赛季2.5亿美元的代价,价值是福克斯原合同的三倍余……新转播合同令英超朝着更富裕的方向发展。冠军球队在新赛季获得1亿镑的转播分成,连垫底球队也将拿到约6000万,每支球队的收入涨幅都将达到2000至4000万,因此将其投入到转会市场上,以求在新赛季中获得更好的联赛排名,是再自然不过的做法。这,也是英超球队尤其是中下游球队花钱“大手大脚”的原因所在。

甚至降级球队的“降落伞津贴”也大幅增加,此前的条款规定降级球队在4年内能拿到4800万英镑的津贴,而从2013-14赛季开始,这一津贴变成了4年总计6000万。这将保护降级球队不至于瞬间遭受收入剧减的打击,甚至将提升英冠的整体实力。

英超CEO斯库达摩尔对于英超越来越高的电视转播费很是得意:“我们从未有过如此高涨的海外关注,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在本地做得很出色。英超俱乐部在最出色的球场上,通过最天才的球员奉献了最精彩的比赛,最终造就了我们的成功。”有这等经营,何愁英超不会越来越富?

德甲目前的转会

德甲的个人所得税。但一个球员加盟德甲球队,要缴纳的不止是个人所得税。由于德国政教是协约型关系,所以一般人还要缴纳教会税(kirchensteuer)等一些杂税。所以与其说,德甲税高,到不如说,德甲税高且杂。

另外,球员还要支出社会保险(这个非常重要。医疗保险就包括在内,而且占大头)。具体数目,欧洲各国也高低不同,但都不少,因为球员受伤几率高于普通人。德甲这个不分级,属于一刀切,德甲球员每年要缴纳11000 欧元上下。俱乐部作为雇主,要交社会保险另一部分。德甲俱乐部(雇主)要缴的数目和球员(雇员)要缴的数目大体相同,而且无论球员年薪多高,社保钱不变,总共双方22000多。但其他联赛就不同了,都是随球员收入成正比增长,而且增幅很快,有的能比德国多数十倍(比如法国)。这是真正有意思的部分。(各国 背后法律的考虑就不详细谈了)

一言以蔽之,一个球员要考虑税和社会保险两项支出。

回过头来再说税。欧洲各国联赛的税各有特色。西甲的情况有点复杂,一种跟其他联赛比较接轨,另一种有点西班牙特色。法甲之所以难以吸引球星,不是因为税,而是因为社会保险太高,球员和俱乐部要缴纳的部分是其他联赛球员的至少10倍。英超有些规定在我看来,相当狡猾。至少我知道的有一个是,球员在英国以外参加欧冠比赛所得收入不用交税。比如,冠军联赛切尔西客场对不莱梅,巴拉克得到的奖金和周薪的一部分,就不用上税。(欧冠奖金很多,所以英超球员少缴了不少)

咱们先姑且不考虑教会税,只考虑个人所得税。欧洲税率体系十分庞杂,球员按照收入不同,分为很多等级。如果单看个人所得税,根据德意志银行今年的一些数据,举两个例子:

年薪税前100万这个档次,个人所得税率在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是43% ,法国是41%,英格兰约是39%。

年薪200万的球员,个人所得税率级别在西班牙是45%。德国和意大利都是44%英格兰还是39%,法国43%,等等

德甲个人所得税偏高,但其他联赛球员年社会保险支出都比德甲很多高,特别是俱乐部要出的那部分。法甲就倒霉在这里了,这部分特别多。其他联赛也都很多,比较起来,弥补了德国税率偏高的问题。

但换一种说法,就看出学问来了。如果要聘用中低收入球员(中小俱乐部),德甲俱乐部的成本(球员年薪加社保雇主部分)要低于其他4大联赛(德国社保钱少),所以德甲俱乐部偏爱一些低价低薪的东欧球员。在如果聘用高薪球员,德甲俱乐部所花的成本和其他联赛接近了很多,但还是要少些。法国整体看最高,所以也最亏。

最后说一下西甲,西甲(西班牙)个人所得税率和其他四大联赛相比,还不太一样,有点独树一帜。西甲税制是双轨,现在详细说说:

1)单一税率25% 这个是给外籍球员的,但要符合三大条件:

A 此前10年没在西班牙有固定住处

B 因为工作关系移居西班牙

C为在西班牙有关固定地址的社团或者公司,以及公司总部地址不在西班牙的分销店从事体力工作。

2)累进税率 各种税加起来,高薪者大约44%左右,这主要是针对本国公民。

这么一看,如果转会成功:卡卡(外籍球员)加盟皇马(工作关系),为其效力(从事体力劳工作),那就全都齐了。他个人所交的社会保险费同巨额年薪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卡卡能拿到税前的75%。

还要说一下,荷甲税制和西甲的很相似,只不过单一税率要高些,是30%。

再看看意大利特色。意甲俱乐部聘用球员前,还要上缴纳一种名叫“违约补偿金储备”的费用,具体目的和交给谁不详。根据签约球员年薪不同,大约在7万到25万欧元不等。

意大利最高个人税率在46.2% 封顶,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税,球员最终拿到的大概也就是税前的一半,所以加利亚尼的抱怨确实是心理话。再换一种说法,打个比方,比如卡卡要求税后一定要得到500万欧元年薪,AC米兰对此要付出的各种成本加起来,大约是皇马的1.5倍。所以从收入的角度上看,西甲对高水平外援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新赛季德甲多特蒙德队的成绩和转会情况

名次 队名 场次 胜 平 负 进球 失球 净胜球 积分

3 多特蒙德 3 2 1 0 5 3 2 7

转入球员 国籍 来自 年龄 费用 位置

豪伊瑙尔(匈牙利,卡尔斯鲁厄,27岁,125万欧元,进攻型中场)

桑塔纳(巴西,费格拉人,22岁,210万欧元,中卫)

沙辛(土耳其/德国,费耶诺德,19岁,租借回归,中场指挥官)

苏博蒂奇(美国/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美因茨,19岁,300万欧元,中卫)

奥沃莫耶拉(德国/尼日利亚,不莱梅,28岁,230万欧元,左右边卫)

克鲁泽(德国,帕德博恩,24岁,自由转会,门将)

李荣杓 (韩国,热刺,30,转会,后卫)

齐丹(埃及/丹麦,汉堡,26岁,交换,前锋)

转出球员

皮纳尔、沃恩斯、德根、巴德、阿默迪克、布仁斯卡、里肯、佩特里奇。

欧洲俱乐部是怎样将其比赛日收入最大化的

顶级的俱乐部在比赛日产生的收入占所有欧洲俱乐部比赛日收入的大半部分。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设施的妥善、专业的管理方式。而他们对球场的利用能力也是其他俱乐部谋求发展所效仿的典范。比赛日收入的多少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欧洲俱乐部是如何在这方面实现收益最大化的?

众所周知,足球俱乐部一般有三种主要的收益来源:商业收入,也就是与其他品牌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球衣logo和横幅广告等形式进行品牌推广所获得的收益。第二种是转播收益,通过电视转播权协议所得的收入。俱乐部在电视上曝光越多,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还有一种就是通过门票、食物、接待服务等所获得的收益,称之为比赛日收益。这是俱乐部直接从球迷身上所获得的收益。

据德勤体育商业部门的年度足球财政报告显示,欧洲足球市场在2013/14赛季已经增长成为一个总值289亿美元的市场,而五大联赛(德甲、西甲、法甲、英超和意甲)的收益也已突破150亿美元(153亿美元)大关。其中 英超 为首,增长29%,总收入达53亿美元, 德甲 收入增长13%到31亿美元,西甲增长3%到26亿美元,意甲达到23亿美元,法甲超过20亿美元。而比赛日收益也自各自联赛俱乐部收益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大多数欧洲俱乐部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球场。这些顶级的俱乐部在比赛日产生的收入占所有欧洲俱乐部比赛日收入的大半部分。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设施的妥善、专业的管理方式。而他们对球场的利用能力也是其他俱乐部谋求发展所效仿的典范。

通过对欧洲顶级俱乐部比赛日收入的对比,我们发现民营体育场馆所产生的收入大多比公有化的体育场馆所产生的收入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有化的体育场馆一般比较老旧,而最新修建的一些民营体育场馆则高度重视场馆的创收能力。

除了体育场馆的股权结构(比如公有和私人所有权),通过对比赛日所产生的收入进行分析,发现其大部分收入差距主要是受俱乐部和联赛的国际知名度、成绩以及球场的规模、球场建造的时间和设施的优良程度、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而决定的。

每场比赛每个可利用的座位所产生的收入(RevPEPAS)的比率是一种用来衡量比赛日球场的表现情况的宝贵衡量依据。这个比率可用来对一个赛季中一个球场的每场比赛所能利用的每个座位所产生的收入进行分析,当然要除掉非足球相关的赛事所产生的收入。因此,该比率考虑进去了俱乐部在比赛日所产生的收益、总共打的主场比赛的数量以及球场各自的容量。

根据毕马威(KPMG)体育部门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实践研究得出,2013/14赛季五大联赛俱乐部中,超过50%的俱乐部的RevPEPAS收入都低于15欧元,只有大约10%的俱乐部该收益超过45欧元。

在2013/14赛季,所有意大利甲级联赛俱乐部所产生的RevPEPAS收益低于15欧元。例如,国际米兰和AC米兰的RevPEPAS收益分别是11欧元和12欧元,而巴斯蒂亚(法甲)和格拉纳达( 西甲 )的数据也基本都是这个水平。米兰数据表现这么差,主要是因为其球场容量大于其平均需求水品。在意大利唯一是个例外的俱乐部是尤文图斯,该俱乐部所产生的RevPEPAS收益为37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同时也比国米和米兰高出2倍。尤文图斯的成功依赖于其一系列关键因素,包括赛场上良好的比赛成绩,强大的粉丝和球迷群体(这些球迷每年购买的季票可达2.8万),并且该俱乐部经常能将4.1万人容量的球场坐席全部售出。高需求使得该俱乐部自从2011年9月份新场球落成时开始就一直能获得高门票收益。

与意大利甲级联赛一样,2013 /14赛季90%的法甲俱乐部所产生的RevPEPAS收益都低于15欧元。然而,一些法国俱乐部却有机会改善这方面的收益,因为一些与即将举行的2016年欧锦赛相关的改造和重建项目启动。从这些法国球场的改造项目中得到的收益非常明显,其2014/15赛季法甲俱乐部的上座率上升了6%,在五大联赛顶级俱乐部中增长幅度最大。马赛,虽然该俱乐部受主场改造工程影响,比赛日门票收益降低,但其新的主场容量增加,新添了6000个VIP座席。

分析数据表明,西甲俱乐部巴萨和皇马所产生的RevPEPAS收益超过了40欧元,并且这两支俱乐部都有计划对其主场进行翻新,因此只要他们的球场计划得到落实,两支俱乐部都有机会进一步提高下一年的门票收益表现。

上面已经提到,尤文图斯和一些顶级的西甲球队所产生的RevPEPAS收益在40欧元左右,英超球队应该是欧洲球队中RevPEPAS收益表现最好的联赛。像切尔西、阿森纳、利物浦和曼联这样的俱乐部,其RevPEPAS收益都超过了60欧元。从这些俱乐部的分析数据来看,英超俱乐部是五大联赛中RevPEPAS收益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比如桑德兰和西布朗的RevPEPAS收益都低于15欧元。

另一方面的上座率数据,也印证了五大联赛俱乐部比赛日收益的情况。英超依然居于五大联赛之首,其上座率达到96%,每场比赛的平均观众人数达到36,691,而德甲每场比赛的上座率为90%,每场比赛平均观众人数为42,600,法甲观众人数为2.1万, 意甲 为23011,西甲为25,320。

综上所述,作为俱乐部三大收益来源之一的比赛日收益在俱乐部长期稳定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洲顶级俱乐部已经用实例和数据为其他俱乐部建立了标榜。如何将比赛日收益最大化,俱乐部就需要从决定收入差距的几个因素——知名度、成绩以及球场的规模、设施的优良性和先进性、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下手。

备注:

一般情况下,比赛日收益是指俱乐部在其主场比赛所产生的收入,主要收益来自门票销售,但是除去非足球相关赛事的收益。

在该数据分析中,计入考虑的赛事包括各自联赛的每支球队的主场比赛、国内杯赛以及欧足联所举办的其他比赛,但是不包括友谊赛。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